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读 > 白酒 > 正文
白酒低度化,是真趋势,还是伪需求?
来源:《华夏酒报》/中国酒业新闻网  2025-07-14 17:09 作者:苗倩

近日,多家头部酒企相继在其2024年股东大会上释放出“低度化”信号,无论是五粮液行将面市的29度新品,还是泸州老窖已经研发的28度新品乃至正在研发的16度、6度产品,均掀起了业界由“低度化”引发的年轻化、国际化探讨,大有各抒己见、百家争鸣之势。

无论是29度白酒还是28度新品,抑或是度数更低的产品,低度白酒的酿造工艺及度数界定等,均有国家标准作为依据。但是,推出哪种度数的新品,是厂家基于市场研判的战术选择,厂家有“定度自由”;对消费者来说,则选择自主。在江南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岩看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白酒一直在不断地践行 “低度化”之路,不能简单地将低度化等同于年轻化。低度化可以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为不同消费群体提供多元化的选择,也是中国白酒接轨国际化需要践行的发展方向,要理性看待,不要过度炒作。

早在2017年7月28日举办的“中国低度白酒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酒业协会就给出了“50度以下的降度白酒和低度白酒已经占到白酒消费市场90%以上”的数据研判,而回望低度白酒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此次头部企业推出低度新品,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基于产业持续发展、满足多元消费需求的层面上,厂家在综合科技积淀、品牌底蕴及人文情怀基础上的“厚积薄发”,也是基于“白酒产品低度化、利口化、舒适化”趋势的战略布局。

20世纪70年代,位于中原大地的张弓酒业攻克白酒低度化的技术难题,酿出第一瓶38度的张弓酒,激起了白酒低度化的一池春水。

38年前,1987年于贵阳举行的“全国酿酒工业增产节约工作会议”上确立了酒类行业的四个转变,即“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蒸馏酒向酿造酒转变,粮食酒向果类酒转变,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及“优质、低度、多品种”的方针,并开始全国推广。四个转变的提出,是基于“当时白酒的度数偏高,消费粮食多,对饮酒者健康不利”等因素,并提出了“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等指导理念,也提出了基于满足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酒业发展方向。

3年前,2022年6月17日,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生态环境部 商务部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在“升级创新产品制造工程”专栏提出,食品:特殊膳食食品······适用不同消费群体的多样化、个性化、低度化的白酒、黄酒等酒类产品,无醇啤酒产品等。

2025年,酒类产业进入新一轮政策调整期、消费结构转型和分化期、存量竞争的深度调整期,形成“三期叠加”的局面,在产能增长与需求放缓、消费动能不足与价格下行、消费场景弱化与产业增长压力等背景下,头部企业推出低度化新品,恰似给市场消费带来了一抹提振信心的亮色。

从数十年酒业发展轨迹看,白酒低度化能带来多元化的消费选择,顺应了理性饮酒、健康饮酒的消费理念,并能为满足消费者情绪价值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选择空间,吸引更多年龄段的消费者,但是,低度化并非“灵丹妙药”。

在徐岩看来,低度化白酒与高度白酒,共同构成了白酒市场的“百花齐放”“美美与共”,品质,是企业乃至行业发展永恒的护城河。基于理性消费的市场现状,无论是低度酒还是高度酒,在坚守品质第一的同时,企业要提供适应消费需求的“高质价比”产品。在低度酒新品的推广方面,需要厂商携手做系统化的口感培育和消费教育,要正视产业发展和市场现状,不能单靠低度化解决当下面临的市场突破瓶颈等问题。

2008年,《酿酒》刊发了酒业泰斗曾祖训的《试论中国白酒的消费》一文,主要从消费者对白酒质量的要求等方面,谈了对中国白酒消费的认知和体会。文章提出,酒品醇和度的优美,是蒸馏白酒最基本的追求目标。在酒的内在质量上,曾祖训提出,“在继承传统风格的基础上,适合个性化消费,总的口感趋势是淡雅优美,醇爽舒适,谐调自然,给人以美好的享受。”

在香型模式淡化,消费者口感多样化、个性化的今天,呈现一杯具有创新、个性化并保持风味稳定的美酒,将是低度白酒获得市场青睐的重中之重。


编辑:薛科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