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读 > 葡萄酒 > 正文
加强产区合作,彰显中国风范
来源:《华夏酒报》  2016-09-28 15:46 作者:刘树琪

2016年9月5日~7日,以“相约葡萄酒城·共促开放合作”为主题的“河西走廊第六届有机葡萄美酒节”在这座美丽的西北城市武威隆重拉开帷幕。

河西走廊在中国的葡萄酒产区当中是历史文化积淀,尤其是葡萄酒文化积淀最深的一个,“葡萄美酒夜光杯”誉满中外。这个区域又有独特的风土条件,还是冷凉地区,适合有机葡萄的生长,也适合像黑皮诺这样名贵的冷凉地区葡萄品种生长。河西走廊打有机葡萄酒品牌在全国也是率先的,改革开放这些年来,河西走廊异军突起,尤其是在优质葡萄基地的建设上,走在了全国的前面了,达30多万亩,占全国的80%。

美酒节期间,关于成立中国葡萄酒产区联盟的倡议,我非常赞同,在今年6月于山东烟台举行的中国葡萄酒论坛上,与会成员通过的《烟台共识》,就提出了这样的思路。应该说葡萄酒产业的发展真正有产区的概念还不是太久,我从事葡萄酒产业已经有二十年了,在蓬莱干了十年多,后来又到烟台市和其他几个区域去,亲自参与和见证了中国葡萄酒的发展历程。

早期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基本是企业各自为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终身名誉院长李华从欧洲回来推动国家实现了葡萄酒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制度,第一批有四个产区,包括烟台产区、贺兰山东麓产区、昌黎产区和沙城产区。但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区,因各地的区域规划和相应的配套政策还不健全,商贸、科技、人才、文化、教育等支撑力量还不够,企业也远没形成集聚效应。后来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消费市场日趋活跃,国产葡萄酒也异军突起,葡萄酒业有了高歌猛进发展的十年,不仅大企业迅猛崛起,热爱葡萄酒的这一批企业家们的加入,催生了大批中小酒庄和营销企业。在适合葡萄酒生产的各个区域,政府强力引导,大力扶持,有效组织,人才等各要素也集聚发展,由早期的几个产区形成了全国的十大产区和更多的中小产区。产区发展的十多年,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需要相互交流借鉴。

另外,十年的高歌猛进之后,几年来,产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是来自国外葡萄酒的激烈竞争,另一个是国内严控“三公消费”,产业的泡沫破裂,整个产业进入了深度调整时期。一系列新问题摆在全行业尤其各产区面前,共同的机遇,共同的挑战,共同的诉求,使各产区都有加紧合作交流的强烈愿望。这次会议能够提出一个产区联盟的概念,抓紧促成产区之间的互动合作是非常必要的。

有利于集思广益,凝聚共识

有利于集思广益,凝聚共识。产业发展到今天需要全行业各个产区凝聚共识。新常态让葡萄酒产业面临着产业转型和动力转换,面临着去泡沫化和深度调整。在新常态下,怎样看未来,怎样坚定行业自信和产区自信。毫无疑问,研究我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尤其是80、90后这一代消费群体的崛起,形成了庞大的葡萄酒新锐,加之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城乡葡萄酒消费也在快速增长。专家分析认定,经过这一轮的深度调整,又一个“黄金十年”一定会到来。我们不能因眼前的困难而动摇信心。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共识,就是我们靠什么去迎接这“黄金十年”?靠原有的思维、营运模式是注定不行的,必须来一个脱胎换骨,使行业发展更加理性,更加符合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根本解决泡沫化和非理性的发展。当然这个转调有大量过细的工作要做,比如,要高度重视个性化的问题。再就是性价比问题和创新发展问题等等。

有利于切磋交流,推进创新

有利于切磋交流,推进创新。我们要迎接下一个“黄金十年”,就要实施国家提出的创新战略,创新要抓细抓实,就是通过创新真正按自然规律、经济规律,来提升我们产业的竞争力。葡萄酒产业有风土的概念,揭示的是天、地、人和葡萄之间的关系。它讲求按照特定风土条件来选择适宜的品种品系和相应的栽培管理模式,生产出个性化的葡萄酒来满足个性市场的需求。这是个整体的链条,是形成产区的个性、企业的个性、产品的个性,最终形成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一个核心概念。但是现在我们很多创新的基础工作严重不足。所以我们的创新应下气力去研究风土,包括小到每一个酒庄,大到每一个产区。除了风土之外,还有在这样一个风土条件下,到底适合哪些品种,哪品系。各产区要加大品种品系选育力度,选出适应各自区域的品种,特别是一些名种当中的优良品系,增强其抗寒、抗旱、抗病能力,生产出优质原料。烟台政府拿出几百万着手品种品系的选育,各地也都在做。

此外,对于葡萄品种要选择适宜的栽培管理模式,包括它的架势、水肥管理等等,都需要下功夫。尤其要解决标准化和机械化的问题。在栽培管理上,如果我们不适应机械化,那只有死路一条。而机械化首先需要标准化,没有标准化就没有机械化。现在能够实现机械化的园子还很少,劳动力人口红利消失之后,再不重视机械化,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没有未来。

为什么我国葡萄的原酒竞争乏力,国外葡萄原酒大举进攻,说到底就是成本问题,一是从国家层面上,他们的葡萄种植有政策,税赋低;第二,他们的土地成本相对较低;而最根本的是他们实现了机械化,降低了成本,在原料上就有价格的优势。我们现在很大程度上,劳动力成本把微薄的利润吃掉了。

当然,还有市场的问题,要酿造适合于中国市场、中国人口味的葡萄酒,调整好产品结构,满足中国多样化的消费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以青年人为主的消费群体的需求。难点就在于过去的“黄金十年”中,好多基础工作一直没有做,当时市场好,几乎什么都可以卖的出去,盈利颇丰。所以在难得的黄金十年,很多酒庄没留下真正有价值的资产,即优质葡萄园。

面对新的“黄金十年”,我们应吸取教训,把基础做好,把葡萄园做好。另外,创新是系统工程,创新离不了人才,离不开教育,河西走廊就有很好的教育资源,特别是甘肃农大,这些团队也比较强。

有利于建言献策,营造环境

有利于建言献策,营造环境。我国的葡萄酒产业发展到今天,行业之内有足够的认知,产区的政府对这个产业有足够的认知,但是从全国来看,从大众来看,真正对这个产业的认知还非常有限。在国外,每一个葡萄酒生产国,他的葡萄酒产业份额都不高,比如澳大利亚,面对大量的资源和其他现代制造业,葡萄酒微不足道,但是被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美国加州有两谷,一个是硅谷,一个是加州纳帕谷,他们把葡萄酒发展摆到了像IT产业一样的位置上,而且做得有声有色。但是在我们国家,葡萄酒还没有真正上到国家战略层面上。

此外,国外的产业保护,国外很多葡萄酒生产国有贸易和技术壁垒,但是我们国家对进口葡萄酒的门槛较低,整个市场面临着极大的冲击。葡萄酒这个产业,从来都是需要政府主导的,它是食品,又是农产品,在所有适合酿酒葡萄栽培的地区,葡萄酒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把金钥匙,它使农业可以强起来,农民可以变成产业工人,农村因为葡萄酒和酒庄集群富裕起来了,而且是西北地区解决荒原旱原戈壁滩的资源化、解决生态问题的一个有效的举措,所以这样一个关系国家形象的产业,应该把它提到国家层面予以扶持,如果我们不能把这样一些行业的声音、产区的声音广泛呼吁,争取进入国家的决策层面,形成一系列的制度、政策法规或配套扶植政策来保障来保护我们这个产业,恐怕未来这个产业是非常艰难的。最主要的是葡萄园,倾销使我们的葡萄原料、原酒失去竞争优势,那么谁种葡萄?砍了葡萄我们的产业还有什么基础?

另外,作为地方政府在力所能及的方面要整合各种资源,优先扶持,保护和推动产业发展。我们要有行业的声音,让决策层知道,让社会各界知道,甚至更多的让消费者知道。事实上,我们看到国家这些年也出台了越来越多的政策,前些时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个专家组到烟台、到几个产区调研,也是想听听行业的声音。

有利于开放合作,互利共赢

有利于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因为葡萄酒行业没有那种门户之见和小家子气,一定得是开放的,包容的,我国的各个产区也一定要以开放、包容、合作的心态和方式加强合作交流。每个产区都有个性、有特色,大家都要推荐自己的产区,但是不要去否认别的产区,因为其他产区都有特色,风土多元形成个性化的品种,满足于个性化多元化的市场。所以各个产区加要强合作,最重要的,要搞好产学研创新联盟。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葡萄酒分会,是一个全国性的葡萄酒学术组织,今年6月份成立了,所有全国的葡萄酒高等院校、研究所、研究院、骨干企业的研发中心都是这个学会的成员,学会致力于为全国的行业提供科学研究、文化传播、人才培养、技术咨询等等这几个方面,还有国际学术交流等服务。另外,还有制度建设,各个产区之间也可以加强合作,国外无论是新世界还是旧世界,最终都要规范产区保护个性,这就离不开法制和规章标准。建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法定产区制度。它有组织架构,有一系列的法规和标准体系做支撑,然后从产区抓起,逐步逐步上到国家层面。我们葡萄酒学会也集中了一部分专家在加紧前期基础研究,当然这个制度要建立在各个产区创新的基础上,最终上升到国家层面。这个事情预估五年之内就能有一些初步的架构,十年之后中国的法定产区制度一定要建立,各个产区一定要奋勇争先,我想在这个方面加强合作也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葡萄酒分会理事长、中国酿酒大师、滨州医学院党委书记、葡萄酒学院院长)

编辑:施红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