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读 > 葡萄酒 > 正文
四张牌打造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个性化产区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2016-09-07 15:06 作者:李开南
9月6日,在甘肃武威召开的中国·河西走廊第六届有机葡萄美酒节“互联网+中国葡萄酒产区发展论坛”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葡萄酒分会理事长、山东省滨州医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树琪教授提出,把握下一轮竞争重点,把河西走廊打造成驰名中外的个性化产区。

众所周知,河西走廊发展葡萄酒产业得天独厚,其区位优势、风土条件、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资源秉赋具备了产区竞争优势,为个性化产区的打造提供了前提。刘树琪教授认为,打造河西走廊个性化产区必须突出特色,应打好“四张牌”:

一是打“有机牌”,即突出有机特色,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随着有机农业的兴起,发展有机葡萄与葡萄酒已成为当今国际新潮流。河西走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冷凉干燥,相对湿度低,不易发生病虫害,是发展有机葡萄与葡萄酒的最佳产区。这是产区的特色,也是产区的优势,必须扬长避短,围绕“有机”做文章,把生态、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这些理念,融入到个性产区的塑造之中。在基地建设上以适宜冷凉地区种植的黑比诺品种为重点,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葡萄,通过“有机”生产,酿出天然纯净的有机葡萄酒。

二是打“文化牌”,即突出丝路历史文明,挖掘传播好葡萄酒文化。河西走廊历史悠久,葡萄酒文化底蕴厚重。从2000多年前张骞把西域葡萄引进丝路重镇凉州之日起,葡萄酒文化就应运而生。王翰的《凉州词》、宋代苏东坡《老饕(tao)赋》、清学者张澍(shu)系列《凉州葡萄酒》等,给河西走廊葡萄美酒留下了文化印记。千百年来,各种文化在河西走廊汇聚碰撞,积淀下蔚为壮观的丝路历史文明。因此,要深度挖掘与河西葡萄酒相关的丝路文化资源,把丝路历史文化的传承与葡萄酒文化培育传播有机结合起来,将河西走廊的葡萄酒文化与丝路历史文明、大漠风景、民俗风情等融为一体,彰显河西走廊葡萄酒的独特文化特色,丰富其葡萄酒文化内涵,提升产区的内在价值。

三是打“复合融合牌”,即突出复合融合发展,创新业态和发展模式。从全球范围来看,葡萄酒产业可以说是产业融合发展的最具优势载体。几次大的产业融合过程中,出现了法国波尔多、美国的纳帕等典范。国内,烟台创造了“葡萄酒+”烟台样板。河西走廊产区完全可以借鉴。但我们的眼光和思路不能局限于栽培、酿造、营销这些传统领域,要积极寻求产业链条的延展,既要做好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等关联产业的融合,也要创新思路、模式和业态,以葡萄酒产业为底色基础,整合各类要素,通过产城一体化,打造特色城市功能群。包括产业带、酒庄群、生态区、旅游区,城市群等各个板块,这样,通过产业融合不仅放大了葡萄和葡萄酒产业效益,也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建设,带动了旅游、度假产业以及相关的贸易产业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共赢。

四是打“开放牌”,即突出丝绸之路精神,继承弘扬开放合作的优良传统。河西走廊曾是佛教东传的要道、丝路西去的咽喉,是古丝路的枢纽路段,连接着亚非欧三大洲的物质贸易与文化交流,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相互激荡,形成了对外合作开放的历史氛围和良好传统,磨砺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千百年来,河西走廊继承弘扬开放合作的优良传统,让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进了与国内外葡萄酒产区交流合作,以宽广的胸襟吸引了美国月色美地、山东威龙等国际、国内知名葡萄酒企业落户河西走廊。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继续秉承古丝绸之路精神。要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西部开放开发的难得机遇,进一步扩大合作交流,要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体现合作的诚意,引来各方资金、人才、智慧和创意,共同打造个性化产区,共同分享河西走廊得天独厚的资源和政策。

编辑:王雅慧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