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先分析一下国内的保健酒出口,中国保健酒出口,“目前还谈不上什么优势”。中国保健酒的功能单一,大多宣称滋阴壮阳的功效,很多酒企业想突破之一潜意识的保健定位,但是都无法走出这个“怪圈”。
在国际上,保健酒、养生酒的消费约占酒类消费总量的2%。我国保健酒消费与国际市场平均水平相比差距甚远,保健酒消费在中国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保健酒作为酒水产品的后起之秀,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成为一种方兴未艾的健康生活新时尚。
保健酒不是中国的主流酒文化。葡萄酒消费在潜意识中已经是保舰时尚成为现代酒类主流消费文化,经历过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国外发达国家,其品牌文化的基础与客观的品质特点长期以来也形成了“进口的就是好”的观点,这对于起步较晚及作为新世界的中国保健酒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喝红酒有益健康.特别是作为新晋贵族的进口葡萄酒:顶着精美包装,将卖场展示架挤得满满当当,销量一路攀升。统计局及国家海关总署资料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不含港澳台进口葡萄酒含原酒总量比上年增长67%.红酒正呈“健康酒”的消费代表。
在消费观念上,老百姓日常离不开的饮酒来讲,从“胡乱拼酒”到“文明适量饮酒”,从喝酒求“痛快”到喝酒“注重保健”的转变,“既过酒瘾、又能保健”的保健酒逐步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使中国的白酒市场在不断缩小,其销量下降所造成的市场空间,很大一部分将被快速崛起的保健酒所替代。作为中国酒文化的主角,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抬头,酒水的低度化、清淡化和健康化消费形态也日趋明显。正是基于这种消费需求,保健酒开始在酒水消费中走向前台。
保健酒属于配置酒,工艺并不复杂,但要取得“健”字号这个“身份证”却需要门槛,自2005年7月1日起,《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要求保健酒生产企业必须通过GMP认证后才能进行生产和销售。GMP认证成为保健酒企业的生存门槛。如今,保健酒企业共有3000多家,我国保健酒市场主要集中在南方以及华东地区。其中,六大保健酒市场主要分布在广东、湖南、湖北、山东、浙江、上海。每年新增企业数不低于200家。品牌数量超过1000个,以年均30%的速度发展,预计2012年的市场容量达到130亿元以上。加上保健酒纳入了卫生部GMP认证,外包装必须打有天蓝色保健品食品标志(俗称“蓝帽子”),但是获得“蓝帽子”的保健酒企业不足20%,许多保健酒没有正式的批号,只是“酒+药材=保健酒”。
现在,国内的保健酒市场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保健酒市场还远未定型,同时,缺乏强势品牌领航高端保健酒市常行业正在呼唤更多具有高品质的领军品牌。可以预测;未来5年到10年,是中国酒水市场的调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