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营销 > 正文
“梅文化”与“没文化”———小议品牌传播中的争议性策
来源:  2015-12-21 08:54 作者:
  作为一个一只脚刚刚跨进中国果酒行业的80后,笔者在今年成都春季糖酒会上看到中国酒行业某果酒企业提出的“梅文化”概念,不免产生丰富遐想。“梅文化”与“没文化”,一字之差,争议油然而生。文化与商业的广泛结合,既丰富了大家的物质生活,也比较完整地保存了高雅志趣。至此,文化之于酒,无形间已承担了不少精神层面的促进作用。

  从酒文化到梅文化

  提及酒文化,大家应该都不难想到这些年耳濡目染的白酒文化吧。自从白酒进入市场竞争阶段,文化就逐渐成为全国各大酒厂进行广告宣传的一个重点,甚至是某些酒厂的救命稻草。“给我一个爱你的理由”,这是白酒企业步入市场竞争环境以来,在日常工作中要向经销商和目标消费群体具体阐述的一个问题。自然而然,提炼适合各自企业发展需求的独特品牌文化,就开始成为各地酒企管理高层、职业经理人和策划机构关注的焦点。值得欣慰的是,这些年也着实出现了不少酒文化佳作。比如,酒鬼的神秘文化,水井坊和国窖的考古文化,舍得的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取舍文化等。

  2010年,年轻的中国果酒行业也顺势出现了“梅文化”。诚然,谋划者是希望“梅文化”成为酒文化大家庭中的一个新面孔,希望“梅文化”带给消费者和经销商以文化启迪和新鲜感,藉此帮助自己的企业走上成功的道路。从酒文化具体到“梅文化”,一下子也挖掘出了酒文化中的一股新鲜血液。

  从梅文化到没文化

  从“梅文化”到“没文化”,出自于一种自然遐想,也是一种客观可能性。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尽显语言之妙,体现在企业宣传方面,“梅”与“没”则可能是另外一番景象:在具备一定战略高度的同时,也呈现出一定争议性,宣传就不经意间成为了一把双刃剑。

  微妙之妙,盛行与慎行

  一字之差,微妙之妙,在传播领域,实属盛行,比如泸州老窖集团天意坊团队提出的“一切缘自天意”,就是“缘”与“源”的巧妙嫁接,字面上就凸现了决策者们志在历史背景下拓展缘文化的精心构想。“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种微妙之妙,也应该注意慎行。当清香淡雅的“梅文化”,遭遇更多“没文化”遐想时,那就得不偿失了。

  有鉴于此,笔者希望相关企业可以在文化挖掘方面更加深入一些,进而规避这样的争议性策划风险。

  最后,我们衷心希望有志于成为现实改造者的相关企业,在挖掘传统文化和传播品牌文化的过程中,在敢于尝试的同时,注意扬利趋避,处理好像“梅文化”与“没文化”这种争议性营销策划,把握好语言文化中这种微妙之妙。

  欢迎与作者讨论您的观点,rainmanlee2008@163.com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赵鑫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