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去酒店吃饭,顾客都学聪明了——几个人出来聚餐,都自己带酒。加之随着私家车拥有量的不断攀升,“后备箱文化”更是愈演愈烈。
对此,酒店不乐意了。老板们不禁颇为郁闷:酒水都自带了,我们怎么活?
可消费者不禁又问:酒店酒水零售价为什么那么高?酒店老板们面对来势汹涌的自带酒水现状,该如何应对?
酒店是自带酒水的“真凶”
我们先看一个实例:A品牌啤酒供货商要进驻某中型酒店B。
该供货商在谈判前,了解到B酒店以下情况:
1.B酒店现有三个品牌的啤酒在销售。其他品牌啤酒开瓶费一般为1元/个—1.5元/个。
2.酒店老板需要进场费5000元,且不保证销量。
3.从其他供货商处了解到,B酒店逢年过节需要赠酒、买酒店昂贵礼品,店庆等一年要花3000元左右。
4.根据以往经验,要在三个品牌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提升A品牌啤酒销量,需要另外给服务员和酒店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关键人员好处费,全年下来得3000元左右。
5.B酒店结账很慢,有时会拖两至三个月,年底结账还得打折,这样全年算起来又减少3000元账款。另外,根据B酒店的规模和多次观察发现,A品牌进场后,全年预估销量应该在1000箱左右。
因此,该供货商开始计算A品牌的供店价格:餐饮店啤酒供货商利润一般为8元/箱;开瓶费1.5元/个,即18元/箱;按全年销售1000箱计算,进场费为5元/箱,过节费3元/箱,暗促、公关费3元/箱、账期费用,坏账风险3元/箱;最后加上底价44元/箱,即供店价为84元/箱。
由此可见,应该52元/箱的供店价最后实际为84元/箱,足足高出32元/箱!而这32元/箱的价格正是转嫁给消费者的价格。
A品牌啤酒包装为12瓶/箱,酒店加价率一般为80%—100%,所以,消费者得支出12元—14元购买这瓶啤酒。而商场的加价率仅为15%—20%,因此,同款产品在商超的零售为6.5元/瓶,消费者自然会感到价格差距太大了。
真相大白时,我们也许会惊讶:除了开瓶费之外,让消费者自带酒水的真凶竟然是酒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