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窜红,从产品力本身,真没有什么道理。
作为女人,谈不上可爱;
表面看口才好,但配上她说话时多余的手势和眉飞色舞的表情,既不象一个严谨的学者,也不配给人讲道,更象个“侃奶”;
就她那点对论语的见解,完全是文革当中红卫兵学毛选的水平,拿着孔子语录说事而已;
不过她红了,并且红得一蹋糊涂。
你不喜欢她,老百姓却喜欢她,你有什么办法?
真正的红,并不是那些符合条件的红,而是那些你认为他不该红,他却红的一蹋糊涂,于丹就符合这个条件。
客观上说,尽管我文章来源中国酒业新闻网十分不喜欢她,但我得承认:于丹该红。
首先,传播之功。
于丹是搞传播的,并且是央视的传播顾问。据此,我们应该相信央视的眼光,相信于丹对传播的把握能力。
在我主持的一次营销论坛上,央视的首席广告分析师首次宣导“相信品牌的力量”那个自我推介广告片,他结束演讲,我做了这样的点评“对,我们必须相信品牌的力量,但广告不等于品牌,相信品牌的力量不直接等于相信广告的力量。每年的标王让央视挣得钵满盆圆,但历届标王今何在?可见,对企业来说,广告不能当补药吃”。
央视不会做赔本买卖,我们必须认为在这方面于丹有过人之处。
这也是我对于丹所以红的基本理解,是传播之功。
大家可以回顾一下,只要是央视搞的节目,比如512赈灾、比如清明追思,比如刚刚结束的“我爱你
中国”开学第一课,那个没有于丹的身影。她红了,请的人、请的单位就多了,曝光率就越发高,于是,请她就变得比请她讲什么重要。
许多人都具备红的条件,问题是于丹找到了传播平台,他人却没有。
其次,机会把握与别具一格之功。
中国人全盘西化一阵子,新鲜过后发现没有面子,还得从老祖宗那里找回来,于是国学在五四之后,再次拥有了发迹的土壤。同时,衣食无忧之后,人们也需要点精神上的东西,“文化”(文化得是你不明白却又以为上档次的东西,国学最合适)又开始走俏。一方面,于丹离央视近,更便于走进百家讲坛,另一方面,于丹有个善于记忆的好脑袋,又有一个善于表达的好嘴巴,还天生具备某种表演素质,于是,一个老百姓从来就没有见过,大学生也从来没有见过的女大学教授的形象产生了。
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这年头时兴这个,芙蓉姐姐、李宇春、木子李,只要你有特色,并且找到平台,你就能火,越是不该火,红得越彻底。
易中天也饱受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