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20%股权卖了61亿港元,蒙牛不值这个价钱,因为卖给中粮后蒙牛还是蒙牛,品牌不可能有质的变化。
三聚氰胺之后奶业巨头如蒙牛伊利等巨头亏损严重,在此国产品牌虚弱之际外资加紧了进军中国液态奶领域的步伐。奶粉业更是早已经是外资品牌的天下。实际上如今的依靠每年几十上百亿元人民币广告支撑的,如蒙牛伊利为代表的国产品牌已经全军覆没了。
三聚氰胺之后蒙牛几十亿元广告费用都产出了什么广告和新闻?苟延残喘着。
1)【一升奶的一生】
2)【我相信,你呢?】
3)【精确成就高品质】
4)【蒙牛让我们对中国牛奶充满信心】
5)【24小时直播,邀3亿人民做安检员】
6)【蒙牛打造“透明”牛奶安全体系】
7)【亿万家庭共见证蒙牛启动牛奶安全工程】
这些弱智宣传根本挽救不了一个品牌!你没有做到自己的品牌独立于行业之外,独善其身,没有抓住行业本质,这时候危机来了你理所当然的未能幸免,此刻似乎一切手段都已经为时已晚。但是机遇总是与危险并存,利用这次危机能够迅速突破品牌瓶颈。但是没有厂家这么做,他们都在播放这种弱智的广告,仍然在无病呻吟着,麻木着。或者放弃了,比如蒙牛一步步自卖中,实际上他不值那个价钱。
这些广告以及新闻构思都很到位,简直是天衣无缝,但是恰恰试着天衣无缝,更让人怀疑。其动机的明显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傻子都知道这是在做表面文章。09年初质检总局一纸通告证明了这些广告的虚假,特仑苏牛奶中OMP添加被查出,以后还可能继续有什么四聚氰胺,五聚氰胺被查出,中国人就这样在做品牌。
这种广告的潜台词就是:我说的都是对的,人民是愚蠢的。典型的机会主义,幼稚病。对品牌的无知与不自爱。在此不想拿企业的良心说事儿,不想站在道德卫士角度评判,那样这种企业死一万次也死不足惜。
幼稚的结果就是自食其果,对品牌的无知,对品牌的不自爱是其根源。用【品牌木桶原理】可以解释这类广告的无病呻吟、自言自语。如果把品牌globrand.com比作一个木桶的话,那么能装多少水(即品牌影响力)是由产品质量,营销传播,服务水平等这些木板中最短的一根的高度决定的。蒙牛等企业只认识到了这个高度,没意识到【品牌木桶原理】中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这木桶必须有底板。目前的奶业企业就是没有了底板(此处底板即诚信)的木桶,无论怎么修补立着的短板也无济于事。幼稚的企业,幼稚广告!
品牌成长的几个阶段:幼稚阶段→成年阶段→成熟阶段,目前国产品牌基本处于幼稚阶段。
三聚氰胺事件的第一时间,国产品牌没有一个跳出来担当,反省,是幼稚不成熟的表现,出了问题各厂家除了一把鼻涕一把泪悔过,就是虚假广告宣传我怎么怎么好。公然蔑视消费者智商。缺少大智慧,大气魄,缺少勇气和胆识;有的倒是小聪明,小伎俩,机会主义幼稚病。
某汽车厂家去年由于技术问题宣布召回12万两车——敢于担当,赴死的勇气与气魄,对品牌的珍视,自爱。从经济学角度看这不牵涉道德,这是商业行为,同时这种商业行为改造着社会。在如今的教育无能为力的时刻,商业的成熟也许是中国文明复苏的必经之路。品牌的塑造不单单是营销,更多的时候需要有所担当。
在此仍然不从道德角度看问题,从商业角度看,你可以搞定政府机关以及所有专家,但是没有了诚信支撑的品牌是虚的品牌,以为拿到了保护伞,实际上种下了危机的种子。目前中国制度法律一步一步健全中,如果以为欺骗忽悠可以做好一个品牌那也太简单了,这是自掘坟墓。你可以欺骗某些人一世,你可以欺骗所有人一时,但是你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如今的社会信息传播如此发达,品牌漏洞短时间内会被无限放大,直至你死亡。不能有丝毫的品牌机会主义。
仍然是自上而下说教式传播,不知死之将至,仍然以老大自居,不知如何行动。没有看到行业的本质,奶业的本质是饮食,饮食的本质是可替代性,安全是饮食的底板。没有了安全这块底板,品牌的水桶一滴水也盛不住。 被取代是早晚的事情。收购之后蒙牛还是蒙牛,这就是我说蒙牛不值那个价钱的原因。
奶业危机之前上述弱智广告我给打50分,奶业危机之后是0分。
中国奶业破题:
要敢于担当,要有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即使产量锐减也好,舍弃控制不了的牛奶收购环节,彻底整合养殖业,把奶牛养殖完全控制在自己手里,托起品牌木桶的底板。挽救一个品牌,让品牌脱颖而出,不至于在下次四聚氰胺,五聚氰胺的时候彻底毁灭。不要弱智的宣传什么“邀请三亿人做安检员”幼稚可笑之极!
靠什么树立品牌形象?广告、营销?肤浅!品牌背后的是精神,是信仰。中国没有哪怕一个称得上品牌的品牌,洋洋五千年年文明之不彰可见一斑,只有有所为有所不为,舍身取义,杀身成仁的气魄才是支撑在品牌背后的灵魂。
继奶业全军覆没之后,下一个行业又是谁呢?这已经不重要了,以目前我们做品牌的水平谁都有可能。只是与人性命休戚相关的比如饮食、化妆品、医药等行业可能性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