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J啤酒欲借力“2011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合作伙伴身份,推出全新单品大会特供酒,继续J啤酒津津乐道的体育营销之路,但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早些时候,J啤酒失意中超联赛冠名,首尝体育营销败绩。而当J啤酒二度冠名中国顶级足球赛事中超联赛,欲继续其体育营销之路时,到最后却仍是浅尝辄止。
有句笑话说,“在中国千万别玩中国男子足球”。这可能印证了一个道理——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而让中国球迷痛苦的男子足球,无疑是一场恶梦。
其实,J啤酒选择足球为载体的想法本身没有错,错在选的是中国男子足球。人生在于选择,如果选择错误,则意味着结果注定要失败。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2007年J啤酒开始亏损,2008年越陷越深,而2009年,J啤酒退出了让其伤痕累累的中超冠名。J啤酒本应好好总结体育营销的得失,却再次出击,成为大运会的合作伙伴,继续其一错再错的体育营销之路。笔者也不由得为其惋惜。
实际上,J啤酒缺少体育营销的资本——企业势力薄弱,资金困难。J啤酒受累于2005年和2006年“大跃进”式的扩张,看似美好的J啤酒“乌托邦”的宏伟目标,在四处受敌和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顷刻间化为乌有。而这场轰轰烈烈的闹剧中的主角,却唱着春天的故事离开了这个舞台。
J啤酒梦破品牌全国化
J啤酒擅长与媒体打交道,喜欢让宣传机器为其鸣锣开道。在铺天盖地的鲜花和掌声中,“7个20万千升的现代化啤酒生产基地,百万千升级的大型啤酒集团的宏伟蓝图”充斥于各大媒体。而全国地图上的布点不等于全国品牌, J啤酒即使再有7个生产基地,也会淹没在中国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主角搬起“疯狂的石头”却砸到自己的脚,过度扩张酿造的苦果置J啤酒于水深火热之中。支撑中超冠名体育营销的各地工厂陷入扩张后的危机。严重脱节的生产能力和实际消化能力,使号称具有20万千升生产能力的企业最后却转化成不足5万千升的实际产量。当然,J啤酒可以生产出10万千升,可难道生产出来倒掉吗?
这些被寄予厚望的投产新基地,就意味陷入泥潭。新的工厂在首批产品铺货后,市场动销不尽如人意,面临的各种市场困难也迎面而来,一时投入没有产出,企业肯定要观望,而市场又告急,这种恶性循环使人心思变。
新工厂建立时,J啤酒从后方调集大量人员,充当外埠市场的封疆大吏。由于公司超常规发展,使人才建设成了口号。某些分公司一年换掉几个头,这样得道升天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的部分管理人员,在异地他乡面对彷徨的未来,开始疯狂地收敛钱财。“体育营销”这个美好的想法,连来执行的人都没有了,还能够期望做好事情吗?
体育营销缺少销售支撑
快消品啤酒的特性对渠道的依赖非常强,特别是J啤酒的外埠市场,初到外地必然会引起当地主导品牌的阻击,避开地方保护不谈,J啤酒面临的三重困境:当地强势经销商已经有所归属,渠道招商是第一关;第二关,当前啤酒竞争已经到终端为王,血拼刺刀的阶段,J啤酒能否进场都是问题;第三关,啤酒消费者能够为之埋单吗?
仅就上述三个最基本的步骤,都足以让异地觅食的J啤酒折腾,更何况,消费者选择啤酒的主要因素有牌子、价格、方便、广告、习惯等多个方面,因此,处处受制的J啤酒希望借势足球营销进行突围,注定是力小而势薄,难有建树。
特供产品卖点不突出
受益成功经验,J啤酒的2008单品曾经红火一时,所以又推出特供新品,希望特供能够继续其“成功之路”。而大运会特供却值得怀疑。回到产品本身的原料、包装、口感等方面,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产品没有独特的卖点,很容易被对手更新的产品所超越。
品牌形象制约体育营销,J啤酒产品的核心诉求——“不添加甲醛”,注定只是一时之快。
道理很简单,难道消费者喝了几十年的其他啤酒品牌都有问题?这种宣传诉求时间一长,会让人觉得J啤酒在无中生有,丑化品牌认识和形象,并最终被消费者所遗弃。
据悉,J啤酒内部人士对与大运会合作一事也颇有微词,由于资金紧张,现在,J啤酒对硬促销的投入大为缩水,却花费高昂的代价买了个合作伙伴的身份,进行软促销投入。而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深入,在市场萎缩后,这钱很有可能会打了水漂。
现在,J啤酒缺少的是扎实的基础工作投入,而不是漂浮的表面功夫。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