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营销 > 正文
2008阿拉老酒突围记(1)
来源:  2015-12-21 08:41 作者:
  阿拉老酒,浙江黄酒老品牌,以宁波为主要根据地,在中低端市场拥有较大的份额,但在中高端市场举步维艰。同时,随着绍派黄酒巨头的扩张和浙江大量区域品牌的逐步蚕食,阿拉老酒面临前有猛虎,后有追兵的尴尬境地。

  2008年,上海威恒广告作为阿拉老酒的战略合作伙伴,对其进行了从企业发展战略、产品规划到传播推广、渠道开发的全程营销策划。并最终使得阿拉老酒的品牌成功向高端市场延伸,成为大宁波地区的No.1。

  零距离透视 “阿拉老酒”的三大关

  ★第一关:“低端黄酒”的认知泥潭

  正所谓成也“阿拉”,败也“阿拉”。“阿拉老酒”从品牌的命名到产品市场的定位、“亲切”的价格,甚至于产品包装的形象都是如此的协调——亲民。使得“阿拉酒”——“我们大家的酒”成功地占领了大宁波地区的低端市场,几乎成为本地中低端酒的代名词。

  因此,当“阿拉”雄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心勃勃地成立黄酒博物馆,进军中高端市场时,惨遭滑铁卢也就不足为奇了。         

  众所周知,品牌内涵并非子虚乌有,在中高端市场上,绍派黄酒的概念、文化、历史、工艺各具优势,成为其掠夺市场的品牌背书。而“阿拉”尽管是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但与黄酒本身的品质关系不是最直接的,无法带来“酒”品牌的利益。而仅靠“阿拉老酒”纯淡的口感根本无法支撑其中高端黄酒品牌。

  因此,品牌认知成为“阿拉”要突围的第一关。

  ★第二关:“阿拉”与消费者关系的改变

  要上厅堂,必然得说上厅堂的话。“阿拉老酒”必须要改变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但是,“阿拉”的亲民路线实在根深蒂固, 就算故作矜持、忸怩作态,也很难脱得了这一身“平民气”。因此,消费者是否能买它的账,是“阿拉”要突围的第二关。

  ★第三关:终端渠道开拓困难

  酒水市场的终端建设费用迅速加大,A、B类餐饮店动辄几十万元的买断费用,KA、连锁的条码费、堆头费直线上升。更让企业苦恼的是,终端的“胃口”越来越大,进店费用越来越高,但经常“水涨船不高”,销售效果不尽如人意。

  渠道开拓难度大是“阿拉”面临的另一个主要问题。由于品牌影响力不足,经销商对中高端市场甚至礼品市场的支持、传播跟进、促销配置要求等都极为苛刻。而从运营风险考虑,企业也不可能盲目加大渠道开拓费用,因此,销售网络的整体建设进展缓慢。
改变市场,从改变自己开始

  成功的原因有很多,而失败往往就是由几个问题导致的。

  笔者认为,在复合性问题面前,应首先找到问题的关键点,而不是盲目调兵遣将拼杀市场,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

  目前,对“阿拉老酒”来说,要想达到营销的目的,关键不是急于改变市场、改变消费者,而是先认清自己,先改变自己。

  ★“酿”出来的品牌价值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传统的中国国酒之一,是不是所有的黄酒品牌要迈向高端,都必须要有足够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百年以上的酿造工艺才能成功呢?

  显然并非如此,上海的“石库门老酒”就是成功的特例。它拉近了上海人喝上海酒的心理距离。黄酒也由此登上大雅之堂,甚至卖出了几百元的“天价”。

  成功的路不止一条,关键是能否找到品牌的核心价值,有没有足够的理由去打动消费者。要把“阿拉”改头换面,就得重新找到品牌的支撑点,找到消费者和产品的共通性。既然“阿拉”无法与绍派黄酒比历史和渊源,那就得告诉宁波人选择宁波酒的理由。

  “阿拉”产品层面的“纯糯米酿造”、“纯淡口感”虽然能证明产品的品质,却无法上升到与宁波消费者进行更深感情沟通的层面。对此,我们进行了立体挖掘。

  对宁波喝黄酒的主要消费群体来说:

[1] [2]

编辑:张怡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