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后,西方世界各国的经济都随之震荡下滑,世界各国的经济已经开始减缓,外贸出口是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减缓直接导致了我国大量依靠出口的生产企业相继倒闭或者是陷入经营困难的局面,珠三角还因此时常出现局部短暂的小动荡,加之去年的物价上涨,很多中国人都开始担心我国未来几年经济的发展,但对中国来说,这些种种的不利因素里也蕴藏了很多的机会。
在珠三角地区,大量已经倒闭的企业属于一些典型劳动密集型,低技术,低经济附加值的民营企业,比如制鞋,玩具,服装业,经过二十年的发展,这些工厂的生产规模早就远远的超出了我国自身的市场需求,实际上让我们变成了世界的工厂。广东省政府出于经济转型的考虑,不采取措施挽救这类型的企业,学者认为这是错误的,虽然大家都意识到经济转型的重要性,但显然大家对于如何进行经济转型有着不同的看法,我想反对者的顾虑主要是认为在经济减缓甚至是有衰退可能的情况下,突然要如此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倒闭,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动荡。
我认为这种担心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至关重要,但并不代表这样做是行不通的,只要执行者对可能发生地后果有着充分的认识和准备,细心稳妥地及时处理各种冲突,不见得就一定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动荡,比如多年以前的公务员大裁员,不也是搞得人心惶惶的,但是通过国家有序地安排就业再培训和相应的经济补助,我们不是一样顺利地完成了庞大的政府机构精简吗,这半年来,广东省政府的种种表现,快速稳妥的处理了各项事件,没有让事态进一步的发展和恶化,显示出了他们对于问题的充分理解和准备。
重要的是这些问题并不是由于政府的施政失利而导致的,而是因为世界经济的滑坡直接导致这些出口企业倒闭,是夹着屁股一走了之的资本家欠下了大量的工人工资,地方政府作为执法者妥善的进行安置处理,不但不会扣分还能相应的加分,只要政府的信誉还在,社会就不会有巨大的动荡。
中国的政府有着强大的资金储备,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富有行政干预能力的政府,完全有能力妥善解决局部短暂地经济问题,当然这也许并不是简单的一个局部问题,也许是动一发便全身的事情,也许无论是对与地方还是全国,都将带了进一步的连锁影响,相关的其他行业也会受到波及等等,但重要的一点是,在现在的局面下,无论政府采取什么措施,这些行业迟早都是要发生萎缩。
西方各国的经济在未来的一两年内仍然存在极大的疲软和甚至进一步衰退的可能,换句话说,需求实质性的减少下,继续保持原有的庞大生产必将导致严重的经济亏损,到最后就是政府也只能是无能为力,所以这些行业的萎缩已经是一种必然。
那么是否能让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让其缓慢有序的萎缩呢? 我认为这样无异与盲羊补牢,需求的大量减少导致的销售大幅下滑,很多的这类型的企业早已陷入缺乏现金流的泥潭,加上大量的商品囤积,中国内需长期疲软,内销不畅,已经到了无法自拔的地步。
供求关系已经严重失衡,在存在长期销售不畅的风险情况下,就算是给其贷款也无济于事,贷款只能增加银行不必要的坏账风险,拖得越久,工人的潜在的损失和其他相关行业的增多坏账的可能就越大(因为没有现金流的支撑),由此看来,不采取措施挽救这些必死无疑的企业,只要不因此发生严重的社会动乱,那么这将是最为合理的方法,在这里我要强调的一点,问题不在于我们要不要救,而是我们能不能救。
看来关键在于如何妥善的处理这些行业的萎缩对全国的经济和社会所将带来地进一步的影响,我认为对于中国这是一场潜在的危机,但同样也是一个加速变革的契机,接下来我将在下文一一陈述。
一. 促使改革的重心更多地转移到如何扩大内需来增加就业的问题上。虽然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才是中国发展最为主要的推动力,但是出口贸易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如今出口下滑收入减少失业率增加的局面下,扩大长期疲软的内需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和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因为消费本身就有着对经济增长强而有利的拉动,而且还是我国居民改善生活的直接标志,那就不管是否有这场世界经济的减缓,我国都将在未来把更多的目光转移到内需上来,只是在这场经济减缓给中国一些出口行业带来的致命影响下,为了解决大量新生的失业劳动力,扩大内需而来增加就业就变成了一个较为迫切的课题,这场经济减缓起到了一个加速的作用。
接下来我将探讨中国将会如何扩大内需。我认为中国之所以长期内需疲软,主要是因为社会的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必然萌生一个储蓄型的社会,导致了人民有钱不敢花。西方诸国都建立了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有像英国NHS一样的国家免费医疗服务,也有像日本的全民强制性的公费医疗保险制度,还有像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国家医疗和个人保险相结合的制度,各国都找到了较为符合各国国情的医疗制度,不管什么形式,他们都达到了一个同样的目的,那就是公民不用担心有病而看不起病,相形之下,中国人要负担的沉重的医疗费用,很多贫困家庭有时会因一名家庭成员的大病而弄到负债累累,家破人亡。
还有非常多其他的制度,比如失业保障制度,国家退休保障制度,经济适用房制度等等,由于种种的这些问题涉及严重涉及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进行储蓄,开源节流变成了以防万一的唯一方法,没有储蓄的家庭在我国是不可以想象的,但是如果绝大多数的收入都变成了储蓄,消费力自然就会减弱,所以我国要想扩大内需,必然要先对这些关乎民生大计的制度进行有效的改革,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任何的重大改革都是缓慢和艰辛的,由于国情的不同,不可能照搬国外的制度,所以只能耐心和不懈努力地尝试各种可能性,
我国的政府在这几年里不断尝试着各种改革,有时效果的确不尽人意,但是我认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摸着石头过河,有时被绊倒了,有什么要大惊小怪的,如果有人想要指责一些过失,那就请他拿出一个更好的方法,如果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还是别落井下石的好。这次世界经济危机放缓,我国政府已经开始注意到扩大内需的迫切性,我认为实质性持续加大民生保障制度改革的力度是未来二十年中国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和世界证明我们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唯一方法,是关系到中国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