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食品添加剂的问题被人们高度重视。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管理中有没有“添加剂”?
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一下,在管理活动中,常常可以看到类似于“添加剂”的东西。所谓添加剂,就是不属于管理职能或者管理要素,但却能够对管理形成补充效应的举措。比如为了通过某种检测或者认证,轰轰烈烈地开展的一些活动。再如为了落实某种责任,采用的“立军令状”、“签保证书”等方式。还有如人手一本某种宣传教育性质的手册,到处悬挂的标语口号。参观学习、整风长征等等。可以说,管理中不但有添加剂,而且还会层出不穷,花样翻新。
这些管理添加剂,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对管理具有积极正面的作用。另一类没有积极作用但也无害,或者不能产生实质变化却可以改善外观形象。还有一类是纯粹用来蒙人的,甚至是有毒的。
积极正面的添加剂,就像食品中能够增加营养、改善口味的东西,因为无害有益,所以使用它无可厚非,有时候还要提倡。比如,喝咖啡加糖加奶,不但可以调整味觉感受,而且还能补充营养成分。所以,除非是饮用者认为原汁原味的咖啡更好喝,就可以适当加一些。管理中的这类添加剂是可以使用的,但要注意不要加过头。就拿咖啡来说,如果没有咖啡而只是加奶,就不能叫做咖啡。同理,管理中如果充满了添加剂,即便是好的添加剂,也就失去了管理的本意。
没有积极作用但也无害的添加剂,使用起来就要慎重得多。这类添加剂一旦使用,多多少少就会造成“名不副实”现象。即便这种添加剂能够改善外观,也无助于提高实质。比如,国外的大学一般都有各色各样的球队,有的大学球队还非常有名,但是,球队同大学的学术无关,尽管球队对学术无害。如果大学把全部心思都放在球队上,而把学术抛在一边,那就是本末倒置。企业也一样,如果充满了同你的经营活动无关的东西,你的效益肯定会受到影响。曾经有个地方当局,组织了一次企业职工健美比赛。这当然不是坏事,然而,当地工会却要求相关企业不管经营需要,抽出人来占用工作时间组队参赛,这就对正常经营造成了妨碍。
最可怕的,是那种蒙人或者有毒的添加剂。就像奶粉中的三聚氰铵,表面上能够提高奶粉的蛋白含量,实际上不但没有任何蛋白质的增加反而会造成毒害。这类添加剂,往往同外在某些要求有关。而这些要求,很可能是基于正当管理的需要提出的。比如,检测食品的蛋白含量,这是食品质量的基本指标。用添加三聚氰铵的方式可以满足相关指标,但却把食品变成了毒品。管理中,尤其要警惕这种添加剂。比如,在“表态文化”影响下,我们某些管理者拼命在自己的管理行为中增加表态性的内容,对上信誓旦旦地做保证,对下声嘶力竭地唱高调,但不过是摆出一个花架子,并没有兑现这种保证和高调的实际举措。有人认为这不会出大事,就好像有些专家认为三聚氰铵毒不死人一样。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表态而不兑现,等于鼓励和倡导说假话。对于商业必须遵循的诚信原则来说,这种由大话蜕变而来的假话无异于毒药。
比如,制定一个计划,但内心从来没有把它当作真正的计划,只是把它当作给上面看的一个样子,这个计划,就已经蜕变为三聚氰铵式的鬼话。调整一次组织结构,目的不在于实现组织的使命和战略,而只不过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某个指示和号召,这次调整,无异于一次劳民伤财。改变某个产品的规格型号,不是立足于真正提高产品性能,而是为了蒙住顾客,这种改变,只会对顾客利益产生实质伤害。以此类推,凡是那种表面上冠冕堂皇而实质上另有隐情的东西,都有可能变成管理中的“蛋白精”即三聚氰铵,而且概率极大。把假话当佳话,把权谋当艺术,迟早会走到毒奶粉的道路上。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对邀请他当顾问的公司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彻底清理去除那些号召提高质量的标语口号。对此,值得我们的管理者镜鉴,更值得那些对企业经营有重大影响的主管部门和顾客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