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孟加拉国发生了非常严重的大饥荒,使得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饥饿。当时,有一位毕业于美国Vanderbilt大学孟加拉藉的经济学博士正在吉大港大学担任经济学系主任。他在往返于学校与家庭的路上,看到无数的难民流落甚至惨死街头。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我成天都在研究经济,我的经济学理论能得到经济界的普遍认可,可为什么对于这些穷人却毫无意义呢?我的经济理论竟然不能向这些穷人们提供任何一点帮助!”他为此痛苦不已。
有一次,他到附近一个村庄去走访,见到一位名叫苏菲娅的农妇。她是一位年轻的母亲,靠制作竹凳养活全家。她制作的竹凳卖得并不好,每天只能赚2美分。因为她每天需要25美分来买竹子。于是,她从一些私人的高利贷那里借钱买材料,而通过编竹凳取得的收益,却只能交给高利贷者盘剥。这种恶性循环使得她和她的家庭陷入一种难以摆脱的贫困。
博士经过了解,发现与苏菲娅情况差不多的人非常多,稍微统计了一下名单,全村共有42个名字,而他们共欠高利贷者27美元,这让博士产生了一个想法:拿出27美元来解救这些村民,先让他们把高利贷的钱还上,避免被高利贷人剥削,然后开始轻松创业。
把钱借给他们后,博士并没有像那些放贷人的一样撒手不管。他时常去乡下观察他们的经营状况。后来,他发现,因为大家“各自为政”在家加工竹凳,这种生产模式很不成熟,只有同村或者邻村的人会来买,而且整个销售也非常被动,因为自已要在家加工竹凳,所以只能等着别人来自己家里购买。博士意识到这样下去不但不能帮他们脱离贫困,而且还很有可能使自已借出去的27美元打水漂,这两种结局都不是他所愿意看到的。于是,他决定想办法替他们解决销售问题。
经过一番考虑后,博士把这42户人家全部召集到一起,教导他们组织起了一个作坊,并且由他们根据各自的特长,来分配加工与外出推销等人手的安排和销售产值的分配,并通过各种免费渠道不断地为自己的竹凳做宣传。这样一来,原本散沙一样的竹凳加工就形成了一个小有规模的竹凳作坊,如此一来,销售状况大大改善。不用几个月,那些向博士贷款的人就把钱全部还清了,一年以后,他们完全脱离了贫困的生活,不仅解决了温饱,而且开始渐渐地有了多余的存款,过上了稳定的日子!
在之后的不久,博士成立了一家乡村银行,他的银行除了把钱贷给穷人以外,还做出了一个几乎让所有人都不相信的决定——把钱贷给乞丐!在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包括他家人在内的所有人都为他担忧:乞丐拥有还款的能力吗?
对此,博士也曾有过适当的疑虑,但是他通过仔细分析,最终相信他们具备这个能力!例如一个乞丐成天在车站只能讨得半个馒头,他就时刻都面临着被饿死在街头的结局,而如果他能有两美元买上一辆小车,为旅客们运送贷物、行李,那么,他每天至少可以赚到4美分,扣除吃喝和生活开销,4个月之后,他至少可以还清那3美元的贷款!
就这样,在1月内,有近1000位乞丐从博士的乡村银行里得到了2美元的贷款,并在博士的指导下,从事起了许多不同的职业。
“收回更高的利息是所有放贷人所最得开心的事情,但是,追求利益不应该是放贷的唯一目的,在追求利益之前,放贷人应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怎么样才能帮助贷款人挣钱,以早日具备还款的能力!”两年后,博士扩大了乡村银行组织的规模,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博士用一种号召性的语言为自己的银行做了定性。
在此后的30年之间,博士至少贷出了57亿美金,帮助500万孟加拉人脱离贫困,其中,有26000名是乞丐。这位博士就是孟加拉国传奇银行家、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在多年的银行经营中,他把他的乡村银行彻底打造成扶贫而非纯慈善、盈利而非纯唯利的独立银行,对穷人讲究“授人以渔”而非简单的“授人以鱼”。这种完全颠覆了传统商业银行的信贷哲学,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关注贫困阶层。
在孟加拉乃至全球,他“授人以渔”的乡村信贷理念正在以“银行业本质的革命和新型的银行结构”,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银行家们的关注!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