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文化 > 文化 > 正文
名人与宜宾酒的情愫
来源:  2015-12-21 14:25 作者:

诸葛亮与红果酒
     三国时期,南中地区部落首领孟获,经常欺侮住在僰道(今四川宜宾县西南安边镇)周边地区的“鬏鬏苗”人。这年,孟获带兵夜渡金沙江,包围了鬏鬏苗的大寨,抢走了所有的牛羊和寨中供奉的九面铜鼓。在返回路上,被诸葛亮率领的南征大军所降服。诸葛亮准备在班师路过僰道时将铜鼓送还鬏鬏苗人,当走到川黔边境时,军中粮草没有文章来源华夏酒报了,诸葛亮急得夜不成寐。次日清晨,他见对面山林中到处长着一种指尖大小的红果,采来一尝,酸甜酸甜的。诸葛亮又惊又喜,立即命士卒前去采摘。由于行军途中锅丢失不少,士卒们便用铜鼓当锅,煮食红果。诸葛亮将其取名为“救军粮”。 鬏鬏苗人为感谢诸葛亮大军征服了孟获,抬着一坛坛米酒前来劳军,当他们看见士卒们用铜鼓当锅,不禁伤心痛哭。诸葛亮听后,亲自跪拜致歉,并立即将铜鼓送还。鬏鬏苗人才转悲为喜,当即开坛敬酒。诸葛亮品尝之余,问是什么原料所酿,鬏鬏苗人说:“正是丞相令军士所采的小红果。”诸葛亮听了,连声赞叹。从此,果酒劳军的故事,便世世代代在苗族中流传下来,成为古僰道汉苗人民互敬互爱的千古佳话。


    
杜甫与南溪春
     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五月,避居成都的著名“诗圣”杜甫离开蜀中南下,乘舟经岷江而行,沿长江一带游历。六月中旬,初次来到戎州(北宋后改名为宜宾)的杜甫,惊叹这里美酒的神奇,即兴写下了一首赞美戎州美酒的绝世诗篇:“胜觉惊身老,情忘发兴奇。坐从歌妓密,乐任主人为。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几日之后,当杜甫的船行至南溪城边(位于四川盆地南缘,隶属宜宾市),在看见南溪古城糟房林立、美酒飘香的盛景时,他再次诗兴大发,留下了“分腥不觉归来晚,一片云烟拥醉人”的赞美诗句。在杜甫离开戎州后的第三年,即唐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的生平好友、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在嘉州(今乐山)罢官后,从嘉州沿岷江顺流而下,也为戎州府的美酒所陶醉,一住就是三个月,其间他写下的《南溪别业》一诗,充满了对南溪美酒赞誉。诗云:“结屋依青嶂,开轩对翠畴。树交花两色,溪合水重流。竹径春来扫,躏樽夜不收。逍遥自得意,鼓腹醉中游。”


    
黄庭坚与荔枝绿
     北宋后期,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个“江西诗派”,在这个诗派中,除了供奉杜甫为“一祖”之外,还推崇“三宗”,其中为首的便是黄庭坚。说来也巧,黄庭坚与杜甫不仅诗趣相投,而且酒趣也相投。
     北宋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黄庭坚被贬为涪州别驾,为避亲嫌,转而安置于戎州。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诗酒之间。在寓居戎州的三年中,他遍尝戎州佳酿,写了十七篇有关酒的诗文。在这些诗文中,诗人最推崇的酒有两种,一是“荔枝绿”,一是“姚子雪曲”。
     对“荔枝绿”的赞誉,诗人在《廖致平送绿荔枝为戎州第一,王公权荔枝绿酒亦为戎州第一》的诗中咏道:“王公权家荔枝绿,廖致平家绿荔枝。试倾一杯重碧色,快剥千颗轻红肌。泼醅葡萄未足数,堆盘马乳不同时。谁能品此胜绝味,惟有老杜东楼诗。”
     黄庭坚笔下的“荔枝绿”,与杜甫所赞的“重碧酒”色泽相似,味觉无异,二者显然是有渊源关系的。南宋诗人范成大在《七夕至叙州登锁江亭》诗中咏道:“我来但醉重碧酒,星桥脉脉向三更”,并自注说:“‘郡酿’旧‘重碧’,取杜子美《档楼诗》‘重碧拈春酒’之句,余更其名为‘春碧’,语意更甚。”可见,“重碧”为旧名,是官定名酒的称谓,王公权所酿的“荔枝绿”,只因为是私家所酿,自然是不能再称“重碧”。不过,从酒质特征来看,“荔枝绿”无疑是在“重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换言之,“重碧”与“荔枝绿”彼此间是有着“祖”与“宗”的关系。


    
    
庄豫王与江安安乐酒
     据《明史》和《 江安县志》载:明世宗朱厚璁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康王庶二子朱宣祉,藩土封于江安,称庄豫王。在江安城东(位于宜宾市东部,今龙门口、御笔沟一带)圈封地、修皇庄、凿皇井(今黄井头),享受王爵之尊。庄豫王闲游安乐,发现一水井名叫安乐金钱井,井中产一物甚为稀奇,大若铜钱,外圆内方,延边长满触须,色白透明,体形网状,在水中悠游一驰一张,如花似伞,当地人称为金钱鱼。当地人喜取金钱井水饪煮白肉,该井水煮出的肉奇香扑鼻、肥嫩鲜美。庄豫王身平嗜酒,忽发奇想,何不取此上等之水酿造美酒供其饮用。后即在其封地龙门口建造酿酒作坊,雇请酿酒名师,采用宫廷酒秘方,建桶、凿窖,取金钱井之水酿酒。其酒果然异香飘溢、清澈透明、入口甘爽、饮后留芳。于是欣然定名为“安乐酒”。豫庄王得此好酒后,经常群宴宾客,倍受宾客推崇,并上供朝廷,深蒙圣上嘉许,安乐酒从此亦改称“贡酒”。
     安乐酒成为“贡酒”后,一直沿袭至清代和民国。新中国成立以后,也就是在建国之初,江安县在发掘出一片窖池的基础上,在江安龙门口兴建了国营酒厂,此窖池酿出的酒,依然飘溢出浓郁的醇香。
    
    
石达开与杨氏大曲
     时间的车轮辗过了历史的屐痕,来到1862年,在这里发生了震撼朝庭的一场壮观的战争,同时也与“杨氏大曲烧坊”酿造的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石门关位于“南丝绸之路”的川滇古道上,位于高县县城文江镇和符江镇之间,南广河东岸石门山麓。沿山而下,巨石嵯峨,斜迭垒砌,直抵河心,宛如一座陡峭石墙,横阻南北,有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之势。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10月22日,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数万大军,由云南镇雄州兵分五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入川南。太平军沿川滇古道北上至石门关,遭到湘军悍将的疯狂阻击,太平军损兵三千,被迫“夹河为垒,环筑木城、土卡,中搭浮桥以通往来”,凭借石门关的险要之势,造灶煮饭,日夜编筏造船,驻扎军营,然而,此时正是冬季,袭人的寒气使本来衣被就单薄的兵士士气锐减。正在此时,一兵士来报,说不远处有一“杨氏大曲烧坊”,其酒甘冽醇香,可以御寒,石达开连忙命兵士抬来美酒数十坛,放歌纵酒,鼓舞士气,但由于酒少人多,不几日便空空如也,因时风盛行煮酒,便命兵士凿池为窖,煮酒御寒。1986年,高县选建的高洲酒厂就建在石达开凿池为窖,煮酒御寒的地方。


    
杨惠泉与五粮液
     杨惠泉,原名杨骏,光绪年间考取武秀才,后改习文,工书法。曾参加过清末乡试,考中举人。宣统元年,杨惠泉曾赴京城就读京都蜀学堂,辛亥革命后返回叙府,在叙州府团练局局长雷东垣府中担任幕僚,人称“杨三大人”。
     1909年,在宜宾县团练局局长雷东桓的安排下,宜宾众多社会名流、文人墨客汇聚一堂。 席间,“杂粮酒”一开,顿时,满屋喷香,令人陶醉。众人不约一阵美誉,这时惟独晚清举人杨惠泉沉默不语,他一边品酒,一边似在暗自思度。
     忽然间他问道:“这酒叫什么名字?”
     “杂粮酒。”邓子均(被称为“五粮液传人”)回答。
     “为何取此名?”杨惠泉又问。
     “因为它是由大米、糯米、荞麦(后来改为小麦)、玉米、高粱五种粮食之精华酿造的。”邓子均说。
     “如此佳酿,名为杂粮酒,似嫌似俗。此酒既然集五粮之精华而成玉液,何不更名为五粮液?”杨惠泉胸有成竹地说,邓子均茅塞顿开。
     千呼万唤,一个美名“五粮液”呼之而出。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车婉宁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