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文化 > 收藏 > 正文
道与刀:一个开酒器上的历史
来源: 《华夏酒报》  2015-08-06 21:22 作者:曾宇

     佛语有云“一花一世界”——从一朵花中窥探当世人生,是禅,更是自在。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曾感慨一枚古币上埃及艳后的面影:“如果克里奥帕特拉的鼻子再短一寸,历史将为之改写。”从一个人的侧影联想到整个古罗马的政治面貌,是宏观,是智慧。
     这便是我收藏一枚伪满时期的开酒器时,第一时间印入脑海的概念——任何与酒有关的东西,一枚票据、一个小盅,都能还原一段历史。在我看来,这些细微末节散发的文化信号,足以在求证其脉源中得到始终。
     开酒器长11公分,前宽后窄,呈棒槌状。红铜材质,经70余年时间磨砺,铜色已有份沉重感。在其一面铸有阳文“永平寺”三字,上端图纹缀有樱花一朵。酒器的另一面,器口之下有一“喝”字,应是取禅宗“棒喝”之义,据称,初至永平寺参学的弟子以被喝训为入门之首先考验;这与酒器上“禅道场”三字之下鱼列三行日文的寓意契合。这三行日文是道元禅师的喝语,意为:“如磨杵一样磨掉自己为他人尽力者值得尊敬。”
     永平寺,日本第一巨刹,是佛教中的曹洞宗一派的大本营。 “喝”、“禅道场”、“道元禅师的喝训”以及酒器上“勅使门”的图案——一个小小的开酒器,却把日本曹洞宗的发祥地永平寺方方面面囊括于内。我们不能以中土佛戒去猜想一座有名的寺院,怎么会与酒联系到一起。它证明日本佛教更接近于唐代的风尚,僧人也可饮酒,怀素便是其例。就是这样一个握不盈手的器物,为什么会出现在东北,又凭什么推断为伪满时期的日本僧人的日常用品?因为只有沦陷期的东三省那个特定环境才决定有这样一个信符存在。宗教从来不逃避政治,很多时候,它只为权力祈祷。
     日本禅宗自它产生的那天就与幕府政权发生密切关系,狭窄的地理条件与当时文化需求,让曹洞宗走向一条平民化的乡土之路,把佛理化为具体的日常禅,搬柴运水,皆为佛事,不立文学,彼此训喝,讲究以心传心,见性成法,如水流花放,自然法成。这类简单的传教方式,令永平寺的曹洞宗受到中下层武士的欢迎,加上它本体是空无观,认为生为梦幻,死为常住。生死如一的思想,自然吻合武士道勇武、无畏而死的精神。因此,日本曹洞宗也就成了武士的宗教,刀锋蛰伏在刀鞘中,这就是日本禅宗与武士道的统一与协调。于是,总有这样一根脉络,一头连接参道的道元,一头系于试刀的武士。
     而这样的禅宗、武士道因为战争,从此与中国有关。1937年7月7日夜,一声枪响,震醒沉睡百年的一只耳朵。而在重洋彼岸,整个东瀛国变得亢奋,无论妇孺还是僧俗,在他们看来,万重波浪之外的中国,彼时已是地狱相,需要天皇的慈光给予拯救。这种背景下,永平寺不再作为佛教的一个道场,而是在屠场上以喃喃蛊音唱起赞偈。一张摄于大战时期的图片,可以看到福井越前的永平寺僧人列队在勅使门前的广场上持枪操练,他们也同祖师道元一样,将东渡中土。但这一次,他们带去的不是虔诚的参道之心,而是刀。而就是这样一枚开酒器,见证了一段道与刀的历史,它斑驳的启齿上,依然存留有清酒的芬芳与历史的血腥之气。
     如今我们惯见于这样的日本印象文章来源华夏酒报:禅茶、和服、寿司、樱花、陶器——这些日本印象柔美,就京都的雨季,弥散着细腻、素雅的文化氛围。然而,我们无意省略那些精美的禅袍最里层,始终挟着一柄武士刀。于是,当我拿起这个开酒器,目光穿过器孔,恍惚看到有群僧人跟在坦克履带后,践踏上这块生我养我、又多灾多难的土地时,这道与刀的故事便如一道旧伤在我心中隐隐作痛。
     历史,不曾忘却。
(作者系知名老酒收藏家、中国第一套陈年美酒收藏系列书作家)
(您对本文有何见解,欢迎通过新浪微博@华夏酒报进行讨论。)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王丹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