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白酒销售冷清。即便是中秋、国庆这样的传统旺季,销售也延续了之前的疲软态势。所以,对于北京新发地的白酒批发商来说,每天都是一场大同小异的重复与消磨,充满着周而复始的焦急与等待。
而与经销商大相庭径的是酒厂的红火,10月下旬,十余家白酒酿造类上市公司三季报纷纷出炉,不论是茅台、五粮液还是二三线品牌,1~9月,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以平均不低于40%和50%的速度增长,个别企业的净利润甚至增长4倍。不过这些或许只是虚假的繁荣,今年前三季,除了贵州茅台、五粮液、古井贡酒、山西汾酒、水井坊等5家公司的预收款项是同比减少,其他白酒类上市公司的预收账款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青稞酒就同比增加了30倍左右。预收账款的大幅增加或为白酒三季的业绩增色不少。
批发市场:客户消失了50% “受经济形势的影响,白酒经销商坐地收钱的情况正在改变。”话音刚落,电话响起,只见老板在接电话的过程中,嘴角有轻微的上扬,原来是北京京客隆超市要货了。生意让生意人喜上眉梢,尤其在这生意清冷的时候。
新发地酒水批发商林夏(化名)的白酒批发店也坐落在这里,不同的是,她的店位置稍微好些,前面临街,后面是路,都可以进顾客,相比坐落在批发市场里边的店来说,生意要热络些。在这家以批发中低档白酒为主的店里,一瓶白酒的批发价从几元、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主要批发牛栏山,但货架上也摆满了红星、金六福、河套王、杏花村、黑土地等产品。
“与去年相比,今年销售量下降了50%。”林夏说,去年也不好,但是今年更不好。每年的中秋、国庆都是白酒销售旺季,为了应对传统销售的繁忙季,林夏还特地多招了2个人,结果,“只是多了2个闲着打牌的人。”林夏清楚地记得,去年这个时候,她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今年更多的时候,是大家闲得凑在一起打牌。
受经济形势的影响,林夏客源骤减50%。此前,她的客户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一部分是具有人情往来消费需求的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大客户。过去两年,这部分客户数量大而且消费多。不过,今年这部分客户流失得最厉害。去年,有一些固定客户经常会选择100多元/瓶价位的酒,一拿就是100多瓶给其客户送礼,但是今年大家经营效益普遍不好,很多只给客户选100多元/箱的,而且也买不了几箱。
林夏的一个客户表示,去年都送酒,送酒的钱早都挣回来了,今年没挣什么钱,也没多少大的客户,就不送了,过节也就自己买几瓶酒招待客人。
女老板的另一部分重要客源来自遍布北京的小超市,“你到路边看看,小超市倒闭了多少?现在开着的也未必赚钱,要么关闭要么转型。”小超市一批批倒闭,导致这部分客户来源骤减,“不光我们这行不好,现在行行都不好”。
此外,散户客源也在减少。与这家店相临的一家酒行干脆大门紧锁,生意冷清可见一斑。隔壁的茅台、五粮液高档批发酒行虽然没有闭店休息,但是客流量并不大,老板说:“高档酒客户也减少了50%~60%。”
专供饭店的3家低档酒批发点老板也都纷纷表示卖得不好,“我们做饭店批发的,饭店好我们就好,可是现在饭店大部分都不好,所以我们卖得也不好。”超市亦如此:与去年同期相比,销售疲惫,量价齐跌。
“总体看来,销售量是去年的一半。但是低端白酒相对来说受影响较小。”北京马家堡家乐福超市白酒销售人员口中的低端白酒价格听起来的确震撼:46度牛栏山特制二锅头2.8元/瓶。很多人成箱成箱地买,“但是卖几十箱这种酒,销售额也没多少。”
笔者看到,在北京各大型超市,各酒类品牌均加大了促销力度。不过,低价格和促销战并未带起销量。北京方庄家乐福和马家堡家乐福的白酒促销员表示:“销售量还是下降了很多,与去年同期相比有的品牌销售量下降已经超过50%。”
根据节日期间跟踪的市场状况,华创证券最新研报称,白酒中秋终端销量低于经销商预期,高端酒部分地区同比下滑近40%,一线、二线品牌表现不振,库存未得到缓解。
经销商欲“跑路”逃离假繁荣 渠道商、经销商、零售商的利润被大幅压缩,同时,白酒行业经销商的库存压力明显加大。
与其他店相比,林夏的店依然是整条酒水批发街上比较热闹的一处,总有客户拿了钱进来、搬了酒出去。“热闹有什么用?也不挣钱。”林夏一边给客户发货,一边说:“你猜猜我批一箱白酒挣多少钱?”还没等笔者答复,林夏一脸无奈地说:“2毛!还要支付1.5毛的装卸费。算下来,批一箱白酒净利润只有5分钱,都没有街上小摊卖一个煎饼果子挣钱多。”
林夏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一年房租7万元,月均近6000元;一个月水电费300元~400元,人员工资需要几千元,还要租仓库,这样下来,一个月要支出1万元~2万元。这只是一部分,最大的一部分是满屋、满仓库的酒压着十几万元流动资金,“还不如放银行赚点利息”。
销量减少、产能却不断加大,导致积压货品不断增多。数据显示,1~8月国内白酒产量689.4万千升,同比增长20.5%,增速连续4个月保持上升趋势。
根据《中国酿酒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计,到2015年中国白酒行业产量达到960万千升,但在2011年,我国白酒产量就达1025.55万千升,这就意味着,白酒业“十二五”规划的产量目标提前4年完成:白酒企业缺乏理性的扩张带来的一个结果是供大于求。
另外,从白酒行业的“蓄水池”也可以看出目前库存积压情况分化。
按照白酒行业的惯常说法,所谓的预收款项其实是白酒企业对经销商预先收取款,再逐渐发货形成的。这个指标一直被白酒企业视为利润调节的“蓄水池”。预收款项的充足与否对白酒公司的业绩预期有着直接的影响。
今年前三季,除了贵州茅台、五粮液、古井贡酒、山西汾酒、水井坊等5家公司的预收款项是同比减少,其他白酒类上市公司的预收账款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青青稞酒就同比增加了30倍左右。
预收账款带来的营收确认,构成了白酒股业绩大增的假象,实际真正显示的是酒企业绩增长的压力。这意味着白酒企业不可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能通过加快向经销商压货来刺激预收款转化为实际收入,所以业绩无法得到持续增长。
现在,林夏月月赔钱,“最近几年,我店里销售的酒一直在赔钱。好销售的酒加几分或几毛钱批,不好销售的酒赔钱往外甩,图的是把资金快速回笼回来。现在就看到年底,酒厂能不能多点销售返点(酒厂对超过一定销售数量的经销商返还现金奖励)。”
“酒厂很挣钱,但我们不挣钱。”林夏表示。
今年三季度的数据显示,十余家白酒酿造类上市公司不论是茅台、五粮液,还是二三线品牌,1~9月,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以平均不低于40%和50%的速度增长,个别企业的净利润甚至增长4倍。林夏表示,部分酒厂的运输车不断把酒运到经销点,看起来生意兴隆,“其实都在经销点堆着”。
半年报数据显示,我国白酒企业的存货指标在高位徘徊:洋河股份较一季度存货增加约6亿元,由33.58亿元增至39.52亿元;贵州茅台存货也较2011年末净增约6亿元,截至上半年达到77.74亿元;五粮液上半年增长约5亿元,由55.37亿元增至60.8亿元;泸州老窖同期增长也达3亿元。众多分析师表示,白酒行业将面临去库存的重大压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