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我们几乎是零利润,再不涨价,就快要撑不下去了。可是,涨价又谈何容易啊!”辽宁省大连市一家白酒企业负责人不住摇头叹息。为何在茅台、五粮液等国内顶端白酒品牌毫不含糊地连续提价的同时,大连地产酒企的涨价之路却走得如此辛酸?每瓶白酒涨价1元,甚至几角钱,竟然整整耗时7个月。
为此,笔者连日来深入走访了大连市几家地产白酒企业,以探究竟。
半数地产白酒企业
挣扎在生死边缘上
眼下,正是白酒的传统销售旺季,然而,对于大连多数白酒生产企业来说,这个黄金季却让他们高兴不起来。
“成本的压力太大了,很多产品几乎是零利润,企业就是在勉强维持。”近日,笔者走访位于大连市金州新区的大连酒厂有限公司时,其副总经理杨大连介绍说,最近一年来,酒精价格由5000元/吨涨到7200元/吨,高粱、大米等酿酒粮食价格也涨了20%,劳动力、运输成本、包装成本都在上涨,白酒企业生产成本同比上涨了30%左右。
大连第二酒厂品牌部经理宋明振表示,大连本地酒企的利润正被进一步吞噬。
“大连有40家—50家白酒生产企业,绝大部分是中小规模,产品为中低端,缺少品牌支撑,这类酒企最容易受到成本上涨的冲击。初步估计,有50%左右的地产白酒企业处在盈亏生死边缘。”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大连一些酒企已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大连市饮品企业协会秘书长刘昭友也表示,目前,大连白酒企业确实处境艰难,白酒行业或将就此进入洗牌期。
涨不动的尴尬
涨1元耗了7个月 磐石压顶,涨价似乎成了大连白酒企业唯一却又是最为艰难的选择。“茅台、五粮液一次性涨价几百元都是家常便饭,但我们涨一块钱,竟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大连酒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大连说,去年11月份,在实在无法自行消化成本的情况下,公司对旗下的几款白酒产品进行了涨价,结果直到今年6月份,才在各渠道中涨价到位。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杨大连表示,中低端白酒拼的主要是价格,这部分消费者对价格也很敏感,所以企业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涨价的;而硬着头皮涨价,又遭到商超等销售渠道掣肘。“由于品牌不够强势,在与商超渠道的对话中,我们缺少发言权,他们逐层审批‘涨价申请’需要几个月,而且各家超市也不同步,经常遭遇‘涨不动’的尴尬。”
“对于顶端品牌白酒来说,涨价相对轻松些,但在竞争红海中挣扎的中低端白酒品牌,涨价则既不情愿又不轻易。可以说,‘一边是狂欢盛筵,一边是残羹冷炙’是白酒行业的真实写照。”上述业内人士颇为无奈地说。
人才和品牌缺位
成大连白酒短板
“白酒产业正酝酿全行业整合,大连白酒行业的现状只是一个缩影。”近日,笔者在走访大连冰峪庄园集团酿酒厂区时,该公司总经理钟勇表示,目前全国白酒行业集中度非常低。反观国内啤酒行业,几大品牌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可以依靠规模优势获得利润。“白酒行业也正向这条路靠拢,比如说中国酒业巨头华泽集团旗下的子公司香港上市公司金六福,联合第三方以1.2亿元的价格将黑龙江地产品牌‘玉泉酒业’收至麾下。将来大连白酒也会出现并购整合。”
钟勇认为,大连白酒行业最大的瓶颈是缺少专业的市场营销人才。“经营者基本都是第一代创业者,缺少具有最新营销观念和全国市场规划的职业经理人。所以,大连白酒企业成功走出去的很少。”
除了人才缺位,刘昭友表示,大连没有在全国叫得响的白酒品牌也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短板。“大连白酒企业在打造品牌方面的观念还较落后,缺少全国大市场的想法,比如,在每年的全国糖酒会上,大连白酒企业的身影就寥寥无几。没有品牌效应,就缺少附加值,就很难摆脱成本的阴影和渠道的限制。”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闫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