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市场 > 正文
从盲目到理性 从迷茫到睿智 进口酒市场经历“成长的烦
来源:  2015-12-21 08:11 作者:

     近年来,进口葡萄酒消费在国内快速增长,占据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特别是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消费前沿区域,进口酒甚至成为市场主流酒品。伴随着这个过程,消费者、经销商以及进口酒厂家也在经历着理念与意识的更新,从盲目到理性,从迷茫到睿智,“成长的烦恼”在所难免,进口葡萄酒市场却也日渐趋于完善和成熟。

消费者学会“挑剔”

     广州一位多年从事进口酒业务的陈先生告诉《华夏酒报》记者,不久前,他应邀参加一个宴会,主人为了活跃气氛,特意点了一瓶标价600多元的“法国葡萄酒”。开瓶一尝,陈先生感觉这不像“法国酒”,在“专家”面前,酒店只得道歉并表示不收酒钱,主人对此大跌眼镜并感到非常尴尬。陈先生则表示,在国内,随着进口酒消费的不断增长,也衍生出很多“山寨”仿冒现象,缺乏葡萄酒鉴别知识的普通消费者,很难分辨真假,“消费者必须要学会挑剔,其实这是必要的自我保护能力,更是进口酒市场走向成熟所必经的阶段。”

     对此,广东省酒类专卖管理局副局长、广东省酒类行业协会会长朱思旭对《华夏酒报》记者表示,当前进口葡萄酒品种众多,品质参差不齐,如果消费者缺乏对不同品牌、不同品质葡萄酒的分辨能力,则只能被动盲从于价格,“这就变相地给某些不良经销商提供了随意加价的机会,部分酒商在对进口散装葡萄酒灌装过程中,以次充好,甚至用廉价的散装酒灌装,导致进口葡萄酒质量难以保证。”

     具体来说,令消费者感到迷茫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进口酒品牌众多,由于国内产品质量等级制度无法与国际接轨,缺乏完善的相互认证体系,导致进口酒产品的质量分级在国内无法施行,加之某些商家不负责任的虚假炒作,刻意使产品的品牌形象模糊、价格虚高,以次充好,为消费者选购货真价实的进口酒产品造成很大困扰。

     二是国内“山寨”仿冒者屡禁不绝,例如云集一时的各种“拉菲”,真假难辨,良莠不一,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没有注册或已经申请注册但被驳回的假商标。当然,在国内市场上,“拉菲现象”只是一个缩影,由于进口酒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利,消费者面对种种“洋品牌”“洋标签”往往感到困惑不已,“山寨”现象既影响了国内葡萄酒企业应有的品牌文化建设,又影响了进口葡萄酒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

[1] [2]

编辑:闫秀梅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