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市场 > 正文
寡头时代:砸钱圈地资本开路啤酒巨头“蘑菇”战浙江上演(
来源:  2015-12-21 08:08 作者:

     3月26日,仅用8000万元,青岛啤酒就轻而易举拿下杭州紫金滩酒业有限公司80%的股权,获得“紫金滩酒业”及其所属品牌“新安江啤酒”的控制权。
     事实上,类似于青岛啤酒收购紫金滩酒业股权的并购案例在浙江已屡见不鲜。华润雪花控股钱江啤酒,收购银燕啤酒,受让西湖啤酒45%股权及“西湖”等16件注册商标;青岛啤酒并购椒江“海尔波”啤酒,并受朝日啤酒伊藤忠(集团)有限公司委托,管理其持有的西湖啤酒55%股权;燕京啤酒收购仙都和碧湖两家啤酒企业。
     随着啤酒巨头的纷纷抢滩,浙江啤酒市场近年来获得空前发展。近日,浙江仅剩的本土品牌——千岛湖啤酒董事长郑晓峰感叹道,本土啤酒品牌的没落,是一种啤酒寡头时代下市场的选择。

啤酒巨头博弈浙江

     浙江啤酒市场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来自浙江省啤酒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浙江的啤酒产能为600万千升,实际年产量也已达300万千升,仅次于山东和广东,位居全国第三。而浙江的人均消费量达到了60升,比全国30升的人均水平高出一倍。
     对于这样一个充满诱惑的市场,各大啤酒巨头早已在浙江展开了博弈。作为全球第一大啤酒公司,百威英博集团在浙江的布局是几大巨头中最早的。从2003年至今,百威英博通过并购,相继将自己的棋子布局在了浙南和浙中的绝大多数地区。
     除了百威英博,包括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燕京啤酒、重庆啤酒在内的国内啤酒企业,也都在浙江有所斩获,但所占市场份额各有不同。
百家本土企业衰落
     面对啤酒巨头的强势抢滩,曾经风光一时的浙江本土品牌只能接受退出的命运。据浙江啤酒业内资深人士金先生介绍,在这些啤酒巨头入驻前,浙江啤酒市场一派火爆态势。
     金先生表示,当时仅在杭州,就有包括西湖、西泠、钱江、千岛湖、富春江等多家啤酒厂。而现在,这些啤酒厂不是被兼并,就是宣布破产,杭州本土啤酒品牌仅剩下千岛湖一家在独立支撑。
     “本土品牌的没落,除了外来巨头财大气粗的原因之外,主要还是自身经营不善所致,只能接受被兼并的命运。”金先生举例说,钱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江啤酒在本世纪初的产销量一度排在全国前几名,但企业由于缺乏内功,在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时,一下子败下阵来,最终落得被外资收购的结局。

啤酒业进入寡头时代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浙江啤酒行业已经进入寡头时代。浙江省啤酒工业协会会长傅森林透露,目前,浙江有20多个啤酒厂,其中以百威英博和华润雪花为主,分别占了8家和6家。
     浙江唯尊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小平认为,目前,浙江啤酒行业内的垄断已成事实,客观上来说,啤酒行业的垄断有利于市场发展。对消费者来说,通过巨头垄断的品牌营销优势,可以避免恶性竞争,有助于啤酒产品质量的提升,也有利于中国啤酒业的健康发展。
     浙江省啤酒工业协会会长傅森林说,整合并购是啤酒业的大势所趋,虽然少了几个本土品牌,但通过这样的资本运作,对企业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恶性竞争也是有好处的。

啤酒巨头如何“逼宫”?

     浙江作为全国第三大啤酒市场,啤酒巨头纷纷抢滩也在意料之中。在行业内打拼了近20年的一位资深人士表示,现在的啤酒业,已经进入一个“玩资本、玩战略”的时代。在这些资本大鳄面前,地方品牌很难有立足之地。
     这些啤酒巨头在盯准一个区域市场后,一般会采取强势介入的方式,用高成本的营销和大投入的渠道来占据终端市场,全面挤压本土品牌的生存空间。由于这些巨头拥有强大的资本力量,这样的挤压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而本土啤酒企业往往资金实力有限,在恶性竞争环境中只能败下阵来,市场份额不断缩减,企业出现利润下滑甚至亏损。
     这时候,巨头企业会主动上门,要求高价收购,在重重压力面前,本土企业大多会屈从于对方。当然,这只是巨头企业采取的扩张策略之一,其他也包括直接建厂、直接收购小厂等策略,但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占据当地啤酒市场较大的份额。

[1] [2]

编辑:闫秀梅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