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2010年12月21日,在北京朝阳门内大街一茅台酒专卖店内,500毫升装53度飞天茅台酒的标价为959元,但无现货出售。 新华社记者 张宇 摄
新华网上海2月25日电 (记者俞丽虹、陆文军)茅台、五粮液等中国名酒近期“涨”声不断,刺激着公众的神经。而且在不知谁制造的社会舆论中,高档白酒价格将持续上涨、供不应求有钱难买等涨价预期也似乎在被消费者渐渐接受。
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白酒涨价迷局,人们不禁要问:白酒涨价有没有谱?想涨就涨谁来管?
一问:市场放开等于涨价有理?
记者从物价监管部门了解到,高档白酒不在物价监管目录之内,也不属于进行价格监管的基础产品,理论上由市场调节价格。
“市场放开,能够成为酒商随意涨价的理由吗?”上海市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亮曾经带领课题组,对酒类流通领域进行过专题调研。他认为,市场放开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规则基础之上,各个市场主体依照规则参与竞争,既不能低价倾销,也不允许牟取暴利,“如果没有规则,市场将会失灵”。
据了解,在欧美的许多酒类消费大国,市场也都是开放的,企业拥有自主定价权。但与此同时,当地的行业协会有一项重要职责,即制定合理的行业利润水平,然后厂商们在这个区间内有序竞争。
我国于1995年1月发布实施的《制止牟取暴利的暂行规定》明确要求:某一商品或服务的差价率,不超过同一地区、同一期间、同一档次、同种商品或服务的平均利润的合理幅度;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平均价格、平均利润率及合理幅度等,由各地价格管理部门会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测定和规定,并予以公布。
“这就表明,放开市场绝不等同于撒手不管。”汪亮表示,“国内高档白酒的价格一路飙升,消费者反响强烈,价格主管部门完全有责任查一查相关厂商的成本、利润,看一看是否存在暴利!”
记者注意到,2010年底贵州茅台集团宣布提价时,总经理袁仁国曾作出解释,实行“限价令”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调节经销商的利润,让他们少赚一点”。据称,这次涨价前,茅台酒的市场售价已经达到每瓶1200元左右,经销商每吨酒可以赚80万到100万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