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市场 > 正文
从“三国演义”到“群雄割据”福建啤酒市场格局生变(1)
来源:  2015-12-21 08:03 作者:

     尽管今年啤酒产量仍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但福建啤酒市场火药味却更浓了。
     6月29日,青岛啤酒(福州)有限公司搬迁新建项目签约暨奠基仪式在福州市连江经济开发区举行。项目总体规划用地约280亩,分两期建设,总投资约5亿元人民币,年生产能力为40万千升。
     8月初,有消息称,百威英博将在福建漳州建30万千升工厂。英博雪津啤酒项目占地330亩,总投资4.5亿元,预计年产啤酒30万千升,有望今年内投建。
     苏赛特数据显示,在福建市场,英博雪津、青岛、惠泉目前仍占据着前三的位置。
  有业内人士指出,英博雪津、青岛啤酒两大巨头的动作预示着福建啤酒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而雪花啤酒逐渐发力,台湾啤酒来势汹汹,都将对目前的市场格局造成影响,福建市场格局调整不可避免。



市场格局依旧

继2009年啤酒产量下降,2010年福建省啤酒产量仍呈下滑趋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福建省啤酒产量81.7万千升,同比下降8.07%。
     有业内人士指出,福建啤酒产量增速呈现震荡走低的趋势,除了阴雨天气导致啤酒旺季后移外,去年开展的“严打酒驾”也对整个酒类市场造成一定影响。
     在2000年以前,福建市场培育出了众多的本土啤酒品牌,并形成以惠泉、雪津、银城唱主角,二三十个中小品牌各占山头的市场格局。但这一格局随着青岛啤酒的进入被打破。2001年6月,青岛啤酒率先吹起进军福建的号角,燕京、英博、华润雪花紧随其后,纷纷借力资本“杀”入福建啤酒市场,掀起一场资本并购大潮。2006年,福建绝大部分本土啤酒企业已变得“面目全非”,产权已被海内外资本牢牢控制。
     但不可否认的是,引入外来资本后,在规模和资本竞争力方面,福建本土啤酒企业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啤酒企业之间发生了根本的结构性变化。原本由雪津、惠泉和榕城主导的市场,已经演变成了百威英博、青岛、燕京和雪花几大啤酒大鳄之间的竞争。
     目前的福建市场,英博雪津、青岛啤酒、惠泉啤酒占据前三位的格局暂时没有变化,英博雪津仍占据着福建啤酒市场的主力位置,但惠泉啤酒市场份额有下滑趋势,相反,青岛啤酒上升势头较为明显。
     由于城市的分布和人口都聚集于沿海地区,因此沿海城市向来是外来品牌进入福建的必争之地。从市场布局来看,主要品牌的啤酒厂布局都分布在沿海城市,尤其是泉州市。
     此外,福建各区域之间的风土人情、消费习惯差异十分明显。在啤酒市场,这种差异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福州作为省会城市,本土高端品牌肉搏,雪津一家独大;厦门作为闽南的代表,更为时尚,市场开放程度高,除了雪津、青岛、惠泉三强,还有雪花、燕京、哈尔滨、珠江等国产啤酒品牌以及百威、喜力、蓝带、嘉士伯、科罗娜、朝日等洋啤酒品牌;泉州作为惠泉的基地,是惠泉的强势壁垒;而漳州、龙岩作为闽东南代表,曾经是惠泉获利区,但现在已经被青岛啤酒赶超;三明、宁德是闽西北代表,是雪津的势力范围。
     具体看来,在福州市场,除了处于垄断地位的雪津啤酒,有竞争力的就只剩下青岛(包括青岛啤酒和山水啤酒)和燕京(包括惠泉啤酒)了,三家啤酒公司在福州市场上演着“三国演义”。数据显示,雪津在福州的市场份额超过70%,牢牢把控福州啤酒市场;青岛和山水合计约占据着18%的市场份额,但仍远落后于雪津;而惠泉只占据了7%的市场份额。
     而在厦门市场,雪津和青岛合力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留给其它品牌的市场空间并不大。但从数据上显示,雪津啤酒数值铺货率和加权铺货率的下滑,导致雪津啤酒的市场份额有轻微下滑,而青岛啤酒市场占有率有大幅提升,这也得益于其数值铺货率、加权铺货率的提高。可见,青岛啤酒去年在铺货上下了一定功夫,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按照这种发展趋势,雪津啤酒的地位不再是牢不可破了,随时有被青岛赶超的危险。
     2009年,福建市场迎来了新的竞争对手——台湾啤酒。目前看来,台湾啤酒尚未在福建市场发挥出威力,但其高调赞助广州亚运会,可见台湾啤酒开拓大陆市场的决心之坚决。福建省消费者的饮酒习惯深受外来文化思潮的影响,因而台湾啤酒首选福州市场作为其突破口,进而开拓大陆市场。台湾啤酒在大陆的定位是走中高端路线,每瓶零售价不低于5元人民币。
  台湾啤酒进入大陆市场初期采取直接销售的手段,以罐装啤酒为主力,中长期计划将锁定华南、华中、华北地区,并逐渐研发出适合当地消费者口味的啤酒。

[1] [2] [3] [4]

编辑:闫秀梅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