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市场 > 正文
一线品牌经销商易犯四大错误
来源:  2015-12-21 07:58 作者:

  一线品牌经销商在销售圈内是领军角色。现在的一线品牌经销商实力基本很强,常常是卖场的主力军,其操作的大卖场,多半是户外广告牌林立,炫目多彩,卖场内走上电梯就能看到广告引导,就是收银台的广告,地堆的围贴、插卡、端架等也全面生动化,起到很好的品牌提升效果。当然,这些光鲜的成就需要整个团队的有效管控、制作、执行、打造,需要营销团队和经销商的有效配合和执行。

  然而,走终端小店,却是另外一幅画面,竞品的产品陈列饱满,销售氛围好。

  大卖场这个大蛋糕固然不能忽视,与此同时,其他的市场操作也应该与时俱进、均衡发展,否则所谓的一线品牌的经销商也会因为错误而兵败麦城。笔者浅谈一下当今部分经销商容易犯的错误,与同行共同研讨。

  错误一:费用倾斜,冷落终端

  例如:T市场A经销商某一线饮料品牌经销商,热衷于卖场的操作,其曰:省心。厂家支持卖场的费用较高和全面,不仅做得体面,还可以从中得到些费用。虽然厂家也鼓动落地终端,由于该经销商经营品牌多,人员“多面手”,终端的小店铺货、调货耗费费用和精力太大。该经销商与厂家搪塞周旋,疏于终端精耕,自己沾沾自喜其沟通能力强,厂家好忽悠。

  A经销商在该区域的主要销售来自于卖场,由于人手有限把资源集中在卖场,卖场作得好,当然也投入了很大的费用;终端的形象建设和费用投入却寥寥无几,以至于终端的铺货和形象不尽人意。终端铺市和维护也是走马观花,业务人员也疏于整理,常常搪塞:“D店太小不走量,F店老板事情多,老调货,自己手头上全是‘大户’好维护、好发货、好管理。”

  于是,慢慢地,很多小店被竞品做成专卖店、主营店、样板店。

  A经销商及其业务对此漠不关心,最终是终端小店网点逐步流失,客情较差。有天,卖场翻脸,认识个新经销商,A经销商的江山半壁丢失,败得一塌糊涂。

  聪明的经销商应该是更重视终端,跑马圈地,有效网点密集逐增,卖场当然要重视打造,但不可以严重失衡。必须落地终端,强化网点。给你赚银子的还是那些散落的小店。卖场做形象,终端走销量。另外厂方的销售和终端表现的压力不会容这样的经销商折腾太久,最后会果断砍其大户,破坏其合作关系。

  错误二:高高在上,不可一世

  有些一线品牌的经销商灌输观念给其业务员——自己品牌如何高高在上,无视二线品牌,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自己在走访终端的时候恶意诽谤、轻视二线品牌。这很容易造成终端客户的反感和对其人员的厌倦,造成客情不好,或二线品牌的“报复”,造成品牌受损。

  例如:2010年春节旺季,X市场的一个网点,一线品牌A不重视二线品牌B,对小网点也不重视,因此A品牌不提供手提袋,其手提袋集中用于卖场、大店。而B品牌对终端非常重视,提供火红的手提袋,加上实惠的价格,良好的客情,销量超过200箱,是一线品牌A单店销量的3倍。在春节期间,类似的网点因此细节导致的A品牌销量下滑的近几十家店,并且造成部分单品春节后市场调退货多,客户埋怨其服务跟进不到位。

  因此,一线品牌的领导、经销商、市场一线人员要谦虚、认真对待终端,销售不单单是铺货,更重要的是怎么顺利快捷地卖给消费者,细节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错误三:一线品牌,高端价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一线品牌由于广告费用和品牌的定位,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比二线品牌价格高点,但只是高点,因为真正从品质和成本上来盘点,一线、二线的成本是不相上下的。

  但有一线品牌会让同质化产品价格大幅高于竞品。当一个产品达到了市场成熟期的时候,这样的操作是巩固其地位和稳定市场的手段,但是,有些产品打了快一年市场了,因为产品本身的“天赋”、“独特性”不足而输于竞品, 那就需要调整产品的价格或是促销跟进,灵活的地运作市场。不往水中放只活鱼或是石头很难再起浪花,激活品牌。

  并不是一线品牌的所有产品都是拳头产品,有些时候需要放下架子,实实在在地一切从实际出发。市场的差异化,消费的导向不同,可能G区域卖得很火爆的单品到了自己区域也不一定会做得很好。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要不会把产品拖“死”掉。变个方式耍花枪,可能会更吸引人。

  在广为采用的经典4P营销理论中:产品、定价、渠道、促销四大策略,产品作为营销4P之首,决定着企业能否在所在市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有所作为。既然我们改变不了产品,那就要想想定价、渠道、促销来补救,否则是举步维艰。

  错误四:经验主义,老资格自居

  P经销商因为是一线品牌经销商所以有优越感,经验主义,不走访市场,以老资格自居,自认为其有思路、有资金、网络,什么都想吃,都敢吃。就是不整合公司,不扩大网络、渠道、人员、不成立公司的大格局。

  人家是跑马圈地,扩大自己的地盘养护更多的马,做大产业,而P经销商是区域没变大,品牌一个接一个地接。他的资金分布无规律,什么品牌好卖什么品牌,受自己的主观判断和临时财力左右。最后,造成了做好一个品牌做输三个品牌的僵局,赢利的补亏损的,或是放弃某品牌,资金链出问题,仓库各大品牌临期品处理,市场临期品投诉,客情紧张等,严重影响其公司的声誉,甚至毁了其基业。

  吃得太多最终会噎着,什么都做不好,口碑在行业内较差,就会造成市场新品经销机会减少。

  很多聪明的一线经销商会跑马圈地,自己精耕一个品牌做深做透,另外有好的品牌想合作,会拉出一名亲信或骨干成立新公司,以独立的一个公司一个团队运作,甚至做到其他更大的区域。他们复制一个成功的模式,做大一个新的事业,使自己的产业越做越大,并在行业中树立新的高度。

  一线品牌的经销商有着很好机会和魄力,会在一定时期发展起来。但是成功后的光环会给自己带来满足和误区,从而伤害自己的元气。

  笔者呼吁,经销商要审时度势,放眼未来,适应新时期的市场环境,及时有效地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灵活机动地运作这个越发竞争激烈的市场,保持低调谨慎谦虚的态度,重视对手,让自己和团队从思路和手法上更缜密成熟起来。通过避免错误、吸取经验、学习更先进和更成功的模式,做大自己的产业。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赵鑫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