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友情提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1月—8月,河南省啤酒总产量254万千升,同比下降2.67%,是为数不多几个出现产量下降的省份,而产量第一大省山东,同比却出现近20%的增幅,进一步拉大了对河南的领先优势。
据悉,2009年夏季,河南出现了几次暴雨天气,降水量比常年偏多2成,全省平均气温也比常年同期偏低1.2度。我们似乎可以将产量的下滑归结到恶劣天气的头上,但是,河南啤酒市场的下滑,显然有其更深层的因素。
啤酒大省“大而不强”
走过了50年发展历程的豫啤市场,从当年的开封唯一品牌汴京到如今的金星、奥克、维雪、蓝牌、鸡公山、月山、航空、悦泉等30多个品牌竞相争艳,从1960年生产2千升到2008年的382.2万千升,一跃成为全国啤酒产量大省。
截至2008年底,河南省GDP总值达到1.82万亿元,经济实力位居中部地区首位,2008年末,常住人口9429万人,庞大的消费群体和逐渐提高的购买力支撑了河南啤酒行业的高速发展。
多年来远超全国水平及区域水平的增长态势(见图1),说明河南的确是啤酒大省,但“大”并不意味着“强”。河南全省17个县市,分布着大大小小近30家啤酒企业、50多家啤酒厂,并且,这50多家啤酒厂都是本土企业所建,无一家国内、国际啤酒巨头落户河南。当雪花、青岛、百威英博、燕京等一线企业在其他省市扩张建厂、打得难分难解之时,在河南,这个兵家必争之地的中原大省却悄无声息,即使进入河南市场,也表现得非常低调。河南啤酒市场以其独特的竞争方式生存着,成为中国啤酒市场的一个另类。
虽然没有国内外巨头的火拼,但是市场并不平静,本土啤酒企业之间的街头巷战、近身肉搏,激烈程度不输其他任何一个地区。占据河南四成市场的金星虽然处于豫啤霸主的地位,但并不能服众。维雪、月山、奥克希望跳出价格竞争的泥淖,纷纷加强自身的品牌建设。其他众多中小型企业因历史遗留问题多以低价倾销为主,恶性竞争夹陈其中。
面对300多万千升的大市场,国内外各大巨头虎视眈眈,但是又望而却步,河南啤酒市场将呈现怎样的局面?面对整合的大潮,河南本土啤酒企业又将如何面对?
地产品牌混战中原
目前,除了部分中高端市场,构成河南啤酒版图的仍然是金星、奥克、维雪、蓝牌、月山、航空、洛阳宫等一批本土强势品牌,以及其他为数不少的分布在河南各县市的地方性小品牌。
金星除了郑州总部设有年产能40万千升的生产厂外,分别在周口、信阳、南阳、漯河、安阳以及三门峡设立6个生产厂,产能共计100万千升;维雪在河南共有3个啤酒生产基地,分别是信阳、固始、郑州巩义,产能共计45万千升;奥克在郑州、漯河有30万千升的产能布局,安阳基地计划产能为20万千升。
月山啤酒在焦作(20万千升)和驻马店(15万千升)布局;府泉酒业居商丘,年产能达25万千升;此外,还有洛阳亚洲啤酒(年产能10万千升,计划扩建到30万千升)和新乡亚洲啤酒(现年产能达20万千升)。
除上述重要的啤酒企业外,还有驻马店的悦泉(30万千升)和开封的康力(15万千升)以及十多家年产能在10万千升以下的地方性啤酒生产厂。
从分布情况看,各主要啤酒企业存在着两种极端:一是大部分市场布局严重重合,二是小部分市场基本被地方性品牌垄断。
郑州地区,奥克和金星两家“坐地虎”占据了大部分市场;豫东地区,汴京占领开封多年,如今面临外来品牌的渗入,蓝牌在商丘虽然属强势地产品牌,但是要应对从山东、安徽进入的青岛、雪花,颇感头痛;豫南地区则是维雪一强独大,月山和金星也只是配角;豫西地区,洛阳宫独领风骚,占领洛阳地区近70%市场份额;豫北地区,新乡亚啤生产的航空啤酒与月山啤酒各有攻守,火药味十足。
从布局效果看,除本部郑州外,金星已经在南阳、三门峡、周口、安阳和漯河等地取得了较大的市场优势,显示出其作为省内第一品牌的雄心和实力。维雪、月山、奥克、府泉酒业等虽然各有布局,但目前尚未能形成除大本营以外的优势市场。可以说,除金星以外的河南主要啤酒企业,基本有且只有一个优势的市场,那就是各自的发家之地。这也是河南啤酒市场的基本状况:尽管啤酒市场很大、企业数量很多,但规模小且行业集中度较低,品牌竞争力也较弱,这就造成了“价格和产量”之间的长期失衡。为了保市场,地方保护主义和高价买店经营等不正当手段大行其道,市场呈现一片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