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因八仙过海的传说和海市蜃楼的奇观,赢得了“人间仙境”的美誉。今天,因海岸的土壤、光照和温度给予葡萄的惠赐,蓬莱被誉为“世界七大葡萄海岸之一”。
七分种植,三分酿造。生产优质的葡萄酒,原料尤为关键。
蓬莱是世界七大葡萄海岸之一,具备国际公认的最适宜海岸葡萄生长的“3S 原则”——阳光、沙砾、海洋。如何利用好这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保证葡萄质量的同时,让老百姓谋得高收益,成为蓬莱市决策者们的现实问题。
“创新种植模式,实现高效生产。”蓬莱市市委书记张代令提出,葡萄种植要以合作社为龙头,推进与葡萄酒生产的深度结合。如今,蓬莱市创新葡萄基地生产模式,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土地、劳动力、农民生产生活与酒庄紧密结合,土地成为企业“第一车间”,农民成为产业工人,收入大幅提高。
刘家沟镇葡萄种植大户王长伟便是一位从合作社模式获益的农民。
王长伟家里原来承包了4亩土地,后来他折价入股加入了南王山谷葡萄生产合作社,每年每亩土地能分得股金红利500元。同时,他又从合作社那里租种了10亩葡萄园,每亩“工资”收入1800元。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今一年每亩地能收入2900多元。
“一种较好的基地建设模式,决定着一个葡萄产区的发展规模与速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度。”蓬莱市葡萄与葡萄酒局局长季兴典告诉《华夏酒报》记者,蓬莱市推行“合作社”模式以来,已发展优质葡萄种植基地15万亩。亩均效益由过去300多元增加到2900元—3300元,种植户人均纯收入由过去4000元增加到目前8000元。在蓬莱,靠种葡萄致富的农户有4万多户。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编辑:卢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