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关注 > 正文
“改混”语境下的酒企改革
来源:  2015-12-21 09:51 作者:
“混改”大戏正在上演
 
  以改革作引子,从而引起整个酒类行业内企业的新一轮混合所有制改革,或将是这一阶段行业调整的核心所在。

     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有经济研究人士甚至指出,目前或正处在一场大变革的前夜,历经三十年繁华之后,一座漂浮经济汪洋之上危险的“冰山,正在慢慢地扩散深处的裂纹。随着2014年整个经济政策“文张武驰”的展开,在整个“冰山”碎裂之前,中国推行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资国企改革、财税改革、金融改革,希望用改革的热量,将“冰山之险”融解。

     与中国当前所处的经济形势一样,酒类行业特别是白酒行业同样面临“冰山之险”。它们高度吻合,甚至几近相似,同样面临着历史上少有的错综复杂局面,也一同走入改革的关键节点。

  改革风头如此之劲,以致于探路酒类行业的国企民企融合,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成为了今年白酒行业国资国企改革的一场重头戏,现在还在上演。

改革势在必行

     早前,我们对酒水行业此轮的遭遇过于乐观,大多数人将之视为一场“调整期”或者“深度调整”。在这种基调下,尽管酒类企业积极调整,但仍未给行业带来全面转型。事实证明,仅靠调整不足以解决行业的本质问题。

     随着国家层面表现出来的对经济现状的全面深化改革路径之后,特别是在年初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本届政府的首份工作报告中77次提及“改革”之后,“改革”逐渐成为行业共识的方向,改革着眼于深层次存在的问题,启动新的增长引擎。

     具体从白酒行业来看,白酒行业盈利能力强、利润空间大,改革能实现收入利润的大幅增长,无疑是上佳的国企改革标的。而从实际情况分析,目前白酒行业16家上市公司中,有12家是国有企业,行业前五名的龙头企业也均是国有控股。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对《华夏酒报》记者说,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一定会渗透到白酒行业。她认为,很多酒企是当地很重要的国有企业,白酒行业的体制改革可以释放改革的红利。

     在体制机制的改革上,中国酒业,特别是领军企业要以改革促发展,借着改革之年的东风,释放改革红利。通过国企改革,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决策机制和激励机制。

     “国有酒企有品牌优势和政府资源优势,但是存在体制和激励机制方面对发展的束缚。体制僵化、激励机制不够灵活,薪酬水平低等问题,使得人的主观能动性远未得到发挥。与当下国企相似,是束缚其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因此,酒企应解决企业机制和激励机制,使得竞争力得以加强,才能更快地完成行业整合。”任兴洲表示。

     推动改革,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不仅限于白酒行业,谈及于此,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明波曾对《华夏酒报》记者表示,改革是“求进”的。一切围绕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的改革,都需要企业和政府一起要做好“加减乘除”这道四则运算题。首先要面向市场,外引活力做好“加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在他看来,中国政府改革报告中所提出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将推动企业按照市场化要求实施资源配置,从体制上激发企业内在的活力和竞争力。
 
 
混合所有制改革问诊酒业
 
  一年前的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万众瞩目中召开,其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一出,即在全国范围内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年间,没有任何一个词的热度可以与“改革”相媲美。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工作,进入下半年以来,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浪潮在全国各地加速推进。借力混合所有制解决自身经营效率低下问题,提升企业市场活力,已经成为国企转型发展的改革重点。

     对于中国酒业而言,在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的背景下,混合所有制改革为酒企突围提供了一条突围的出路。而对于如何进行混改,酒企基于自身的实际选择了一揽子计划与渐进式改革两条不同的方式。

  不过,在不同路径的背后,该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如何提升企业治理的实效,如何解决好混改后的发展问题等,酒企混改所面临的课题是相同的。

调整期下的“混改”出路

     一个产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走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宏观经济的发展从大方向上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前进势头。

     当下,宏观经济一方面承受着经济下行的压力,另一方面也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与调整的巨大压力。短期内,宏观经济不会形成新的快速上升趋势,经济专家将现阶段的宏观经济总结为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

     白酒行业所处的发展环境,与宏观经济的表现高度相似。自2013年开始,随着多年来行业非理性发展、症结积累所带来的非理性繁荣的结束,白酒行业结束了长达十年的“黄金十年”高速增长期。而整治“三公消费”、“禁酒令”等政策措施的出台成为压垮白酒行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此后,行业从下游经销商到上游生产商甚至是配套商逐渐感受到来自市场的阵阵寒意,无论是高端政务消费的迅速萎缩,还是业绩的增速放缓乃至负增长都让酒业意识到产业深度调整期的到来。

     如何在所谓行业调整期的“冬天”顺利过冬,提早走出调整的阴影,成为行业企业共同面临的一个课题。

     于是,寻求在腰部市场突破,发力大众酒市场,进行O2O模式试水,推出酒水定制服务等成为酒企的应变之举。

     到2013年下半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未来发展一锤定音。虽然大众对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政策并不完全理解,但是在各地政府、酒企看来,这无疑是一大利好信号。

     据了解,混合经济概念最初是汉森在1941年发表的《财政政策和经济周期》一文中首次提出的。这一“公私混合经济”在19世纪末期以后的西方各国渐成主流。这一经济模式下既有私人资本也有国家资本,既能够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自发调节作用,又能让政府发挥“看得见的手”的积极干预调控作用。

     这一模式应用到我国就是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一制度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是长期化的制度安排。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国90%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央企及其资企业中,混合所有制企业比例接近57%,这一所有制经济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要地位。

     但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还没有达到自主、自然的状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就是要继续推动混合所有制释放更大的活力,带动宏观经济科学健康发展。这一来自决策层的信号迅速传递到全国各地,并成为酒企转型的一个方向。
 
白酒业混改时代的红利与陷阱
 
 在白酒行业遭遇产业调整的背景下,酒企寻求市场突破的渴望程度非常强烈。而自去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号传遍全国,酒企希望借助这一东风,顺势而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企民企融合成为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重头戏。近日,发改委会同商务部等部门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进行了修订,其中,“名优白酒需由中方控股”一条取消。在国家的经济刺激政策下,不光是民营经济,外资也可以参与整个白酒行业的整合中来。

     酒业,正在结束了“黄金十年”发展后,迎来一轮混业经营的新时代。借力混改,酒业得以享受来自制度的红利,在调整期感受到一场甘霖。

  不过,业内人士同时表示,在尝试混改的过程中要警惕和规避陷阱与风险。

试水混改,激活自身活力

     混合所有制经济并不是一个新鲜词汇,在我国建立基本经济制度中,混合所有制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今天,国家再次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上台面,无疑是看重了其对推动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借力混改,茅台、五粮液等酒企希望在行业调整中找到自身的突围之路,激活自身经营的活力与动力。

     在业外,这样的案例早已有之。2004年,万通地产母公司万通控股引入天津泰达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在泰达的帮助下,万通地产在天津开始闪转腾挪,一系列动作带动了业绩的高速增长。这一合作被誉为民企与国企混合所有制的经典案例。

     在酒业,名酒企业大多是国有体制,但在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以及行业调整背景下,国有体制远不如民营企业经营灵活。业内人士多次表达过国有体制对市场化机制的束缚与限制等观点,而混合所有制经济则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方法。

     在万通投资控股公司董事长冯仑看来,混合所有制经济事实上是把两个对象各自揉成新的对象,这既不同于过去的自己,又会创造一个新的未来,这样就有可能出现一个有效率,同时充分市场化竞争的经济形态。借助混合所有制经济,企业间的合作不会只是贴个标签硬合起来。

     如果混改后企业能够更市场化,那么,企业可以享受到改革所释放的红利,促进企业的根本嬗变。更市场化的表现在于混改可以帮助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解决单一国有大股东的问题,让公司化的治理结构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改善治理结构的同时,企业的自主权更多,对于白酒行业而言,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有效解决企业经营效率低、成本高的难题。四川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协会会长王国春表示,混改重要的是适应市场、贴近市场、满足市场、引领市场,企业规模大了就容易失去对市场的灵敏反应,而中小企业的决策则显得更加灵活。

     结合茅台集团的混改方案,和君咨询副总裁、酒水事业部总经理林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茅台的此轮改制从国家层面说是顺应了中央关于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要求;从企业自身层面说,这次改制也是为了激发企业的活力,以前茅台靠政府关系营销,现在则要面向市场,引入其他资本,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在林枫看来,虽然当前还不好判断混改的最终效果,但是改总比不改好,我们乐见于外界资本能够进入茅台集团后起到鲶鱼作用,推动企业高速高效运转。

     在白酒行业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酒业发展处处长杨健认为,此次白酒行业的产业调整是消费市场对行业的倒逼,混改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成为激发白酒企业内生动力的重要因素。
 
 
 
投资者看重的是资产回报
 
  笔者曾经总结过上世纪文章来源华夏酒报90年代中期以来,白酒企业的四种改制路径:一是大型企业IPO,如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洋河等;二是政府主导重组,外来资本并购,如郎酒、董酒等;三是MBO(管理层收购),如全兴和剑南春;四是豫酒模式,如宋河、宝丰、仰韶等。即先由外来资本成立新公司,租赁老酒厂生产经营,然后老酒厂进入破产程序,新公司买下破产资产。

混改不是新玩意

     严格说来,混合所有制改革并非新词,而是上上一届政府提出的经济改革方向的延续,即国有资本了在事关国家安全的行业保持控股地位外,应逐步从一般竞争行业退出。而食品工业(白酒是食品工业的一个分支)与家电、消费电子等行业一样,早已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符合国有资本逐步退出的大方向。
新的投资从哪儿来

     一是内部股改,全员或骨干员工持股、高管控股的类MBO(管理层收购)。2004年秋,国务院国资委叫停了大中型国企的MBO,因此,2002年开始启动MBO的全兴和剑南春成为白酒行业仅有的两个案例。而随着本轮混改的深入,预计主管部门也将在加强监管、谨防国有资产流失的前提下,逐步放开MBO政策限制。

     二是外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进入。随着国家发改委调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取消“名优白酒需由中方控股”的政策限制,除了现有的帝亚吉欧持有水井坊、酩悦轩尼诗收购文君酒、泰国TCC之于云南玉林泉等,相信仍将有一批外资资本进入白酒产业。

     三是国内机构资本的抄底。预计明年以后,二线及以下酒企形势更为严峻,将有一部分控制人退出,白酒行业将出现新一轮的并购高潮。据了解,有不少私募基金(PE)已将此作为明确的投资方向。

     四是大型酒类经销商的反向收购。中国商业流通市场的历史基因和法律环境,决定了基本不支持单一大型贸易商的长期发展。为了模式转型,为了突破发展瓶颈,挺进上游,进入自己最熟悉或曾经合作时间最长的酒企是风险较低的选择。

     五是央企和其他实业资本的参与。实业资本即来自其他传统企业的投资。作为央企,中粮集团——农副产品深加工的全产业链的战略布局,早就喊出要进入其产业链上唯一缺乏的白酒行业。去年总算实现零的突破,成为茅台习酒第二大股东。未来,不排除中粮根据其酒精产业布局,来并购部分地方酒企。

     六是同业并购,即优势品牌与地方品牌的重组。如以金六福为主体实施同业并购、至今已经拥有14家酒企的华泽集团;还有五粮液计划的在七大营销中心均要并购至少一家地方酒企,以及洋河在省外与地方酒企的战略重组。

混改榜样
泸州老窖模式

     在混改大势下,泸州老窖应该是最没有混改任务压力的国企了。早在十年前,在保持集团公司100%国有不变的前提下,老窖公司就开始了混合所有制探索。通过内部持股、经销商持股等,以资本为纽带,至今形成了12家股权多元的品牌子公司,打造出了白酒行业最为灵活的运营机制和开放平台。

     在此之后曾有不少酒企模仿,学习较为到位的当属西凤酒。

维维模式

     维维集团现拥有枝江、贵州醇等品牌,以及在四川的一个原酒厂家。联想集团的丰联控股与维维路径相同,目前持有板城烧锅、孔府家、武陵酒和文王贡等四家。该模式的主体是实业资本从战略布局角度切入白酒行业,打造相对完整的新的产业平台。
华泽模式

     即同业并购,如五粮液、洋河、泸州老窖等优势品牌未来可能并购地方酒企,打造出另一个华泽系。

浏阳河模式

     即引入数家VC或PE,以对赌协议完成股权改造。虽然之前已有高盛进入口子窖和宋河,且如今浏阳河日益没落,但因其对赌的代表性,笔者更愿意称之为浏阳河模式。近几年还有中信产投入主西凤酒、平安信托投资红楼梦酒等直投案例。随着今年复星集团高薪聘请先后在华泽系和丰联任职的路通,复星欲在医药等产业平台之外再打造一个白酒产业平台的构想也呼之欲出。

 
 
混改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
 
  在行业的深度调整期,严峻的市场形势压力下,混合所有制改革被寄予厚望,以至于成为股市炒作的话题。

     白酒企业的股权改革被认为会推动相应公司的发展,甚至是产业调整下经营突围的切入点,笔者觉得并没有那么乐观,不存在一抓就灵的效应。笔者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并无坏处,但不太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经营者主体过剩

     白酒产业经营困难主要不是来自于股权和所有制的束缚,而是产业经历了多年的兴盛和成长,积累了大量深层次问题,造成产能过剩,价格泡沫和经营者主体过剩。

  白酒行业拥有上万家生产企业,拥有一千多规模以上企业,有上百万个流通企业,流通企业中又有一批商、二批商、零售商,销售链条复杂冗长,这是不正常的,而回归正常的路径就是要淘汰大量的冗余弱势企业,减少经营者数量,推动产业瘦身。经营者主体过剩是产业调整的基础问题,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经营主体过度。

  在这种产业背景下,将会有大量企业和经营者会被淘汰,不大规模地消灭经营主体,产业调整不会结束,剩者为王,将要发生的产业变革是中小白酒企业的生存权之争。

股权改革的重点是结盟

     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进行股权改革要以股权改变为纽带,兼顾顺应产业瘦身和淘汰的大势,股权改革应该面向大中型龙头白酒企业招股,面向业内的领先企业引进资金,以股权改革为契机,努力与白酒业内大型企业结盟。股权改革的重点是结盟,而不是融资。

  如果单纯以融资为目的引进白酒产业之外的财团,这样的策略可以引进巨资,但无法带来更为宝贵的其他经营资源。

  现在单一资金要素不能直接促进发展,引进行业内的同行老大和龙头,把自己的大龙头绑在一起,使自己成为白酒强势企业的关联公司,利用强势企业的综合资源跨越调整。如果中小企业能够与业内的大龙头结盟,就找到了规避这一轮大淘汰的最佳路径。

     五粮液集团控股的河北永不分梨酒厂是一个很好的样板。

  永不分梨酒厂因为傍上五粮液这个大品牌而解决了生存危机,同时还可以利用五粮液巨大的品牌和资源优势图谋发展,如果永不分梨引进了业外大财团,其经营前途与投奔五粮液将有巨大差别。不要以为在高科技、金融等其他领域做得成功的财团,实力雄厚的财团出一点资、入一点股就可化腐朽为神奇。已经发生的一些业外资本入驻白酒公司的实际成效来看,入股后相关企业的经营并不强劲。

对管理层进行股权激励

     大型龙头公司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指导原则应该是向管理层释放股权,大酒厂股权改革的落脚点应该是进行管理层激励,激发管理层的积极性,大型白酒企业不缺钱,缺的是活力,缺少的是市场能力,这种活力和能力是通过管理层来实现的。

  因此,释放管理层的创造力,最好的办法并不是引进社会团队和社会资本,而是通过管理层持股激发管理层的活力,社会资本不见得能触动企业的市场化发展,而对管理层进行股权激励,则能最直接地创造出经营活力。

  如果一个龙头公司在股权改革的过程中,向管理层释放一部分股权,同时,引进一些社会股东,效果将是事半功倍。

  没有管理层参股的股权改革是不彻底的,而没有地方政府的股权改革也不现实,所以,地方政府、社会资本、管理层三驾马车的股权结构最有优势。

  过去10年洋河异军突起,最近的行业调整洋河的衰退有限。在洋河崛起的一系列原因中,股权结构优势和管理层持股优势是重要原因,洋河的股权结构恰恰就是政府资本、社会资本、管理层资本三大资本共同构成企业的股权结构。龙头企业的股权改革洋河为行业提供了一个样板。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张勇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