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从一个小小的镇子中开始。
1170年,南宋诗人陆游从绍兴老家赴夔州上任,夜色朦胧中,小船逆水而上,行至长江南岸的藕池水面,一股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
陆游循着酒香上了岸,素有江南杏花村美誉的湖北省藕池小镇上,十余家酒坊灯火摇曳,陆游一连尝了五六家酒坊的酒,诗兴大发:“庚寅去吴西适楚,秋晚孤舟泊江渚……开窗酹汝一杯酒,等为亡国秦更丑。”这是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藕池酒。
然而,关于藕池还有更为久远的故事,那就是“天上有瑶池,地上有藕池”的传说。
相传天上的瑶池是仿造地上的藕池建的。一天,玉皇大帝欲建一个神仙聚会的地方,结果反反复复修改了九次,还是不能令他满意。七仙女见父王愁眉不展,于是献上一杯酒说:“父王,这有何难?人间有一个叫藕池的小镇不仅山峻水美,更有好酒令人陶醉。不信,您喝完这杯酒,就知道了。”玉帝一饮而尽,“真乃好酒也,想不到人间还有如此好酒,还有如此美妙的地方!”他遂下令,将藕池复制到天上,建好之后赐名为“瑶池”。
当然,这只是美好的传说,无从考证,但藕池却是人间一小镇。藕池镇,位于长江中游荆江段南岸。在这里,缓缓的长江支流 ,流进藕池河。在藕池镇的东南方向,有石首市的南口镇、高陵岗镇与藕池河相望,河乡的一衣带水,造就了夏季这里一片浓郁青葱的荷花。
在北宋大臣王存的《九域志》中,藕池镇最早被记载下来。这个以水上运输闻名的湖广小镇,到了明清时期成为鄂南地区的要津,曾经拥有无比发达的商务贸易,有诗句说它是“八方商货闹市地,五里灯火不夜城”。
现在,藕池镇归属于著名的公安县。在公安县可以见证无数英雄和文人不断描绘蓝图、挥洒风流、书写巨变的传奇。这里是“三国”时期的主战场,是东晋时期公安人车胤囊萤苦读之处;也是明朝末年,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主张独抒性灵、开启文学新风的“朝圣地”。
从公安县再往上看,这里就是处在江汉平原腹地的荆州。历史上,这里是楚国的都城历史中有“楚人好饮,宁为酒战”的典故。如今,这里依然是一个气候湿润的“江南烟雨地”,是神秘的北纬29°上的一个坐标,带着南国的妩媚与幽香,铺满了浓郁的清凉气息。在历史的沧桑之中,用天地的灵气, 藏有一壶老酒——黄山头。
江南杏花村
7月暑气渐浓,因“中国文化名酒复兴之光”活动,《华夏酒报》第一批记者来到了湖北黄山头酒业有限公司的所在地湖北省公安县藕池镇。
从武汉到公安县有三个多小时的车程,提到“公安县”第一反应出的便是明代后期的文学流派“公安派”,到公安县入住“三袁大酒店”后才知此“公安”即彼“公安”,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正是湖北公安人士。
公安最早叫梅园。那时候公安一带梅花甚多,家家户户都喜欢种梅花。每年冬天,园中的梅花盛开,有红,有黄,有白,色彩斑斓,气味清香,真是生机盎然,蔚为大观。
有一年的隆冬,一位儒生从这里路过,见大片大片连绵不断的梅花,争奇斗艳,景色迷人,便为其取名“梅园”。后来,汉高祖刘邦分郡定县,又把梅园改为“孱陵”。
东汉建安14年(公元209年),刘备借得荆州,被册封为“左将军”,人称“左公”。左公刘备驻扎油江以后,很多人都来信问候他,信中总是说:“左公安否?”刘备当时因忙于军务,没有功夫详细回书,每次回信时,就提笔写下两个大字“公安”,日子一长,这两个字便成了口头禅。
后来,也因为纪念左公安营于此之意,故将“孱陵”改为“公安”。
藕池镇属于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的一个中心城镇。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的“龙穴口”是藕池镇在南北朝时期(公元五世纪)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地名。大约在唐后期,因“藕池潭”改称“藕池”,北宋时期为“藕池镇”。清朝咸丰年二年(1852年)石首马林工溃口,“藕池口”形成,此后“藕池”、“藕池口”被作地名广泛运用。
明代重要文学流派“公安体”的创立人——“袁氏三兄弟”中的袁宏道也在描述他家乡的散文中写道:“黄山青色,万片飞来”。十里黄山,清泉冽冽,且与著名的藕池河为邻。“名酒所在,必有好山好水好泉”,加之藕池湖水,饮之甘甜可口,藕池盛产的藕纯美,酒也纯正。因此,1000多年来,山灵水秀的公安县藕池镇就以酿酒而享有“江南杏花村”的美称。
在记者眼里藕池镇是一个安静得与世无争的小镇。那里的夜像极了贵州黔东南,天空离得很近,星星仿佛触手可及,路上行人两三,灯光昏黄,风清新凉爽。
一日,于黄山头采访的《华夏酒报》记者在镇上路遇做糖画的大叔,十分朴实,也很愿意和记者聊天。走的时候他还请记者去他家吃饭,看到记者手里的蝴蝶有点化了,他便重新给做了一个,结果蝴蝶变成了一条小蛇。
因着这样的环境,这样的风情,难怪黄山头酒业常务副总经理宋瑞滨会离家千里到此工作,也难怪湖北黄山头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高级酿酒师涂向勇每天晚饭后都会沿着厂区散步,他告诉记者,“这样的环境北京上海可没有。”
藕池镇气候温润适宜,昼夜温差小,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等优越的地理环境,是酿造美酒的天然优势。
据著名白酒专家梁邦昌考证,藕池镇(东经112°19′,北纬29°45′)与茅台镇(东经106度22’,北纬27度51’)纬度相近。同时这里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水资源非常适宜酿酒功能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酿造过程中制曲、窖泥培养、酒醅发酵以及其它工艺环节对有益微生物的富集,从而为产品达到香气浓郁、酒体厚实、丰满谐调、醇甜味长的质量标准提供了先决条件。
白酒的香味特征是由参与发酵的微生物种群和特点决定的,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其微生物的群落和生长都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白酒香型风格特征。黄山头正是处于适宜酿酒的特定生态环境下,通过自然发酵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楚酒风格。
神秘的北纬29度
从全球地理来看,沿北纬29度线分布的人类聚居地,总是具有难以言说的神秘魅力,它所穿行而过的地域,尽是人类文明荟萃和文史胜迹聚集之地。埃及金字塔、中东北海、百慕大三角、雅鲁藏布大峡谷、喜马拉雅山、神农架、三星堆、河姆渡,至今都保留着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秘密。
甚至有观点认为,在北纬29度上长大的姑娘也是世界上最美的女孩。
而在美国大片《后天》中,导演也是把北纬29度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分界线。
在中国,北纬29度横贯了整个中国大陆的腹地,由西向东依次穿越了西藏、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等几大省区。
北纬29度的神秘坐标,同样作用于中国白酒的酿造。由于在这个坐标左右的地区,至今仍保持着中亚热带北缘季风性湿润气候的明显特点:四季分明、霜期短、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它造就了我国大批的浓香型、酱香型和兼香型名优白酒。中国多数的名酒企业,也集中分布在它的附近,如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剑南春等等。
同样地,楚地的名优白酒黄山头,也分布在这条纬度线上。黄山头酒,正是北纬29度神秘地带,孕育出来的一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个神奇产物。
黄山头酒地处的藕池镇,位于北纬29度45分,《华夏酒报》记者发现,掀开它神秘的面纱,这里不仅有着上百年传承的酿酒技艺,时至今日,依旧分布着丰富的微生物群落,使得黄山头拥有酿酒的良好生态基因。
著名白酒专家陶家驰认为,黄山头悠久的酿酒历史,不仅仅体现在一种岁月的延续,更重要的是,拥有酿酒所具备的微生物的沉淀。“黄山头老窖池里的各种微生物,经过遗传、变异、消长和衍化等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已经形成独一无二的微生态环境”。
酿酒是一种微生物发酵的过程。发酵过程中,窖池会产生种类繁多的微生物与香味物质,并且慢慢向窖池深处渗透,窖龄越长,窖泥附集的有利微生物就越多,微生物与香味物质也越多,酒香就愈浓。而《华夏酒报》记者了解,现在的黄山头酒厂,拥有如此岁月积淀下的优良酿酒老窖1800多口。
此外,从外部生态来看,优良的环境也是造就黄山头拥有名酒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白酒生产靠的是众多微生物的参与,好水有利于酿酒微生物的代谢生长,进而有利于发酵产香;水质不良则会造成酿酒糟醅的发酵迟钝,酵母菌生长不良,还会造成白酒口味上的涩苦,出现异味,变色,沉淀。
而今日,在古老的公安县仍保留着虎渡河、松东河、藕池河等大小18条河流,它们纵横交错,造就了百余个星罗棋布的湖泊,使得温暖湿润的气候和丰富的水资源长年集中存在,极利于酿造过程中制曲、窖泥培养、酒醅发酵。
记者了解到,现在黄山头酒的酿造用水,主要取于藕池湖水,来自长江,后经洞庭湖又流回长江。藕池湖水清澈纯净,饮之甘甜。来自权威机构的化验则显示,藕池湖水酸碱适度、钙镁离子含量符合优质饮用水标准。甘冽的藕池水,确保了黄山头酿造所需的微生物菌群生生不息。
现在的黄山头酒,喝起来香气浓郁又醇甜味长。有人说这是得益于它所处的充沛水系。
此外,因为气候温润,在黄山头酒酿造的藕池镇,如今已经形成了发达的农业,藕池镇的农业生产主要以稻、棉、油为主。每年水稻可产稻谷20834吨。其生产出的粮食品质高、产量高,具有一年多熟的优越性,为酿酒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黄山头酒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它具备了名酒的基因,也使它具备成为全国性品牌的基础,而它一旦开展市场运营,这些潜在的优势必定会转化为现实优势。”梁邦昌表示,而黄山头酒的生产位置特别适合酿造酒,这决定了湖北一定会出大品牌。
难舍黄山头
黄山头酒业所处之地一直充满着神秘色彩,就连“黄山头”的由来都有着十分有趣的传说。
凯乐科技董事长特别助理黄道强向记者讲述,“原来藕池附近有一座山,比安徽的黄山多一个字,叫做黄山头。这座山很奇特,它四周都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它就像从天上掉下来的一块大石头,孤独地横跨两省之间,一半在湖北,一半在湖南。相传,远古时候这座横跨湘鄂的黄山和安徽的黄山本是一座山,这座山就在藕池附近。王母娘娘移山填海时,派一个大力神将这座山背到安徽。大力神刚刚背起这座山,突然闻到一阵醉人的酒香,他无法阻挡那种难以言状的诱惑,禁不住弯下腰来,深深吸了一口气。谁知就在他弯腰吸气之际,那座山的头部从背部滚落下去,变成了今天的黄山头。”
或许正是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让许多人难舍黄山头。
就连“黄山头”酒业的企业名称也是妙思偶得。
陶家驰在酒厂调研时,得知企业为改名伤透了脑筋。他为此苦思冥想,吃饭时还喃喃自语:“黄山大曲、黄山大曲……。”灵感突然造访,“有了,比大曲还要好的是头曲,那就叫黄山——头曲吧?”陶家驰兴奋地将新名字告诉当时的厂长李书祥。
“好好好!”李书祥连连点头:“这样好,既保留了‘黄山’的名字,又和‘黄山’区别开来,更妙的是和当地的山名(黄山头山)、地名(黄山头镇)相吻合。自此,“黄山头”商标正式注册,黄山头酒以新的形象挺进市场。
说起对“黄山头”的深情,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酒界泰斗周恒刚。这份情义有诗为证,他曾赞誉黄山头,“藕池芙蓉带曲香,沁人心脾断人肠。雏尼贪饮黄山酒,抛却袈裟逐潘郎。”
1987年早春,河北廊坊食品研究所会议室内不时传来激烈的争论声。
会议桌上,琳琅满目地摆放着30多种国产白酒,最抢眼处摆放着茅台、五粮液、剑南春等八大名酒。著名白酒专家周恒刚正在这里组织遴选下一个试点单位。
周恒刚在30多种白酒中挑来选去,最终选出一瓶“黄山大曲”。
随后,周恒刚让人拿来一张中国地图,先是用红笔将桌子上摆放的30多种白酒的酿造基地,标注在地图上,然后用蓝笔将其连成一片,人们惊讶地发现,黄山大曲酿造基地正处于这张中国名酒图的心脏位置。这便是除了口感之外“黄山头”在众多名酒参选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1988年,新华社的一条消息引发了白酒行业的震动,“我国人工培窖技术在黄山头取得重大突破。”
在周恒刚的指导下,黄山头酒厂的科技人员展开人工培窖技术攻关。
经过对自然老窖酿造的浓香型大曲酒的技术分析,确定它的主体呈香物质是己酸乙脂,为研究开发人工老窖技术找到了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随后,黄山头研制开发出了巴克尔合成培养液,己酸菌培养基,选用优质窖为己酸及其浓香型白酒发酵创造了有益的栖息场所。
这项研究的成功,使得人工老窖主要技术指标超过了百年老窖同样窖期成品酒的指标。黄山头运用“人工老窖”新技术对窖池进行改造,使成品酒去掉了泥腥味,酒质芳香馥郁,风味日臻完美。当年,黄山头人工老窖技术即通过了国家鉴定。
当时,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科技报》、《中国食品报》纷纷报道了这一重大的科技成果。生态老窖技术不仅提高了黄山头酒的质量品质,更重要的是揭开了老窖的千古秘诀,为我国酿酒历史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据周恒刚的女儿周鉴明和周心明两姐妹回忆:“父亲每每从黄山头回来,两个旅行包都装得满满的。第一次以为是给我们带礼物回来了,便抢着要看。父亲笑着说,没有你们的份,这全是鉴明一个人的。打开一看,我们6个孩子全愣住了:哪有什么礼物?全是用玻璃瓶装着的泥巴。每个瓶子上都贴有编号:藕池1号、藕池2号、藕池3号……依此类推。鉴明是专为老爸搞实验分析的,她立即明白了父亲是让她帮着分析泥土里的微生物成分。父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说,藕池的老窖泥是中国最好的窖泥之一。当时我们并不知道藕池是黄山头的所在地,还以为只是普通产藕的池塘。父亲即使在生命垂危之际依然惦记着黄山头的发展。”
在周恒刚逝世6周年之际,周鉴明、周心明千里奔波,来到黄山头就是为了完成父亲未了的夙愿。“公安的那个酒厂,爸爸在那工作了两年,人工老窖的技术就是在那里突破的。当时爸爸可风光啦,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10多家媒体的记者接踵而至,弄得我应接不暇,不得不派我的徒弟代我接受采访。现在也不知道这个厂怎么样了?你们以后有机会,一定要替爸爸到那里看看。”
2008年,凯乐科技收购黄山头酒业之后,企业得到了快速而稳健的发展,终不负大师们的心力、挂念与不舍。
(您对本文有何看法,可通过新浪微博@华夏酒报进行讨论。)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王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