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营销 > 正文
陷入扩张困境,是进?是退?———从L啤酒看区域啤酒品牌
来源: 《华夏酒报》  2007-10-19 09:09 作者:闫治民

  L啤酒是M省一个有名的区域品牌。作为当地的老品牌,L品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同时,L啤酒还有一支能征善战的营销团队,这些营销人员都是从本地市场上招聘过来的业务精英,对当地市场非常了解,并且有着广泛的人脉关系。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影响,较低的价格和良好的市场运作,在当地大小30余家小型啤酒酿造厂中脱颖而出,也拥有了一大批当地忠实的顾客。
     2005年,L啤酒单品的市场总销量和市场占有率已经居全省第一,其强劲的市场拉动力以及超速的销售增长势头令业界咋舌。2006年,为了谋求更大的市场份额,从而实现企业的跳跃式发展,L啤酒开始向更大的区域发展,力图从区域型品牌变成全国性品牌。
     为了配合这次转型,L啤酒先以周边几个省为重点突破对象,展开了庞大的促销功势。经过调查,他们发现这几个市场的竞争并没有M省那么激烈,能够一统市场的强势品牌还没有形成。因此,根据当地啤酒行业的情况,将L啤酒的价格降到了同等产品的最低价, 同时在产品进入一个市场后,采取“全面开花”的方式,在渠道的广度、深度、宽度上下功夫,将超市、餐饮场所的点都一一铺开。为了强化品牌,L啤酒将原有的核心诉求“畅饮一方”描绘成一幅很有趣味的漫画,并强调老品牌的历史优势,并在各个终端都贴上L啤酒的的宣传画,希望通过四面出击,一举攻下市场。
     L啤酒企业还不惜花费重金搞起了有声有色的促销活动:买赠活动,购买一定数量的L啤酒,赠送相同规格的产品,在一些餐饮终端,L啤酒还采取买一瓶,送一瓶等方式;有奖销售,针对渠道商或餐饮商购进一定的产品,可以享受诸如食用油等促销礼品奖励,以此激发渠道购货热情。
     同时,L啤酒还在扩张的那些区域重新招收了一批营销人员,在薪酬激励方面则实行提成制,以调动员工积极性,新的营销团队都很年轻,也没有太多经验。但L啤酒负责人认为,年轻的营销人员能够保持团队的激情和活力,同时也更具有可塑性以及爆发力和战斗力。同时,L啤酒也把M省一些优秀的营销人员调过来,负责新市场的开发,并给这些新人员作培训,新老人员的组成一般为5:5。
     出人意料的是,除了在促销期间L啤酒的销量还算正常外,随后的销售一直都处于停滞状态。L啤酒对此很不满意,但经销商则抱怨“产品品牌影响力太弱,进入市场又较晚,竞品则非常强势,阻力太大。”
     L啤酒负责人不明白的是,在强手如林的M省市场,L啤酒可以成为啤酒行业的龙头老大,并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而用这些实战经验来复制的结果居然如此令人失望。但是更严重的情况是,由于L啤酒企业把重心放在对外扩张上,并让一些优秀营销人员去外省进行市场开发工作,而被两个等待已久的竞争对手,找准了时机,挖走了一些营销人员,并大打促销牌,举办各种活动,销量反而被赶超。为此,L啤酒企业内部意见不一,一部分人认为应该果断砍掉省外的业务,撤回这些人员,继续在M省守住地头蛇的地位,避免更大的损失。另一部分则认为L啤酒不能半途而废,否则两边都将失利,本省是老地盘不用担心,等在其他市场站稳脚跟后,L啤酒的品牌影响力自然可以得到提升,同时夺回M省老大的地位。
     L啤酒企业的问题在哪里?在这样的困境下,企业应该如何突围?
     啤酒企业步入扩张困境的案例在中国绝不是少数。是进?是退?L啤酒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笔者认为L啤酒举棋不定则是等死,盲目进攻则是找死。L啤酒最明智之举是选择战略的撤退,调整发展战略。


原因分析
     1.在企业发展道路上进入战略的迷局。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实现规模最大化吗?显然不是。企业做大只是手段,做强才是目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L啤酒在自己还没有发展得足够强大的时候,选择了大规模的扩张是错误的。
     2.L啤酒缺乏对发展环境的准确分析和判断。L啤酒在战略决策之前应对自己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进行详细分析,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不是通过自己的主观判断认为周边省份竞争不太激烈。但进入之后才发现自己受到来自于竞争对手压力是多么的强大。
     3.L啤酒在市场进攻中采取的低价格、高促销带来极大的负面效果。这方面的失败可能是造成其步入困境的最直接原因。低价格首先是在竞争对手面前降低自己的品牌形象。其次,低价格加上大规模促销,造成企业低利润甚至是巨额亏损。在促销手段方面没有创新之处,易被竞争对手跟进,陷入促销战的泥潭,而且单纯的产品和赠品促销手段毫无新意,不能与消费者建立品牌情感忠诚,必然导致不促不销的尴尬境地,而且还会造成渠道价格的混乱,甚至导致产品快速进入衰退期。
     4.L啤酒在市场进攻战略中选择了全面开花的战略,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消耗和成本压力。
     5.L啤酒在品牌诉求上缺乏策略创新和顾客认同。L啤酒在品牌诉求上强调历史只能让人感觉到L啤酒是一个老态缺乏活力的品牌,而“畅饮一方”显得太空洞,又无情感内涵,难以与年轻消费者产生心灵共鸣。同时L啤酒又缺乏对品质的差异化诉求,不能给消费者一个充分的消费理由,不能快速培养品牌的顾客忠诚。
     6.新的区域市场营销团队战斗力出现问题。虽然L啤酒认为新招聘的营销人员能够保持团队的激情和活力,同时也更具有可塑性。但团队需要士气,更需要能力,李云龙部队之所以能打胜仗靠的不仅是“亮剑”精神,更有“亮剑”能力。L啤酒直接面对的是市场攻艰战,需要一批训练有素的精兵强将,而L啤酒招聘的新营销人员缺乏市场经验,竞争对手又不会给你培养他们的时间。从M省抽调的优秀营销人员虽然是业务高手,但未必是优秀的团队领导,不但没有快速打造出强势团队,反而一部分被竞争对手挖走,加上市场步入困境,必然动摇整体团队士气。
     7.L啤酒忽视了啤酒的有效销售半径。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啤酒价格持续走低,而且运输成本的巨增,进一步缩短了啤酒的销售半径,就大众品牌来说有效销售半径不过200公里。而L啤酒采取长途运输,纵深发展的战略必然造成巨大的运输费用,加上低价格、大促销的策略必然造成巨大的成本压力。
     8.经销商抱怨说L啤酒进入市场时机不对。这说明L啤酒在进入市场的时机上可能存在问题,按理应是淡季做市场,旺季做销量,如果是在市场旺季进入市场,难以开发出优秀的经销商建立强势的渠道体系,而且旺季正是竞争对手大量投入的时候,面临的竞争压力会更大。


战略选择
     1.坚定“不求大,但求霸”的信念。笔者以为至少在15年之内,中国啤酒行业的发展既不会走日本模式也不会走德国模式,而会走类似于美国又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模式,即三到五家全国性品牌占有全国70%以上销量的同时,有二十家左右的地方强势品牌的格局。中国的市场环境给区域强势品牌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机会和空间。所以L啤酒不要盲目图大,而应进一步强化地盘,做成M省的绝对强势品牌,不仅强大自身,而且提升对抗全国性品牌进攻自己地盘的能力。
     2.对目前的外省市场实行战略性撤退。暂时的退却并不代表最终的失败,L啤酒应从目前的阵地战和消耗战中计划性地撤退,缩短销售半径。在M省周边的外围市场选择市场基础较好、品牌认知度较强的市场,集中资源,重点培育,形成优势市场后,以点连面,稳步发展。
     3.L啤酒的市场竞争战略应调整。L啤酒在外省作为市场进入者有三种竞争战略供选择:进攻战、侧击战和游击战。L啤酒在资本实力有限,品牌力不强,竞争对手实力不弱的前提下,选择了进攻战,与竞争对手硬碰硬,大打消耗战,势必吃亏。L啤酒应选择侧击战略,避实就虚,针对竞争对手薄弱的区域市场、薄弱的产品层、薄弱的渠道终端集中优势资源进行局部进攻和强势渗透,并强化市场管理与服务,以点带面,逐步发展。
     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只是现在不是L啤酒大举进攻的时候。L啤酒志存高远,想走全国性品牌之路,但以L啤酒目前的实力要走向全国品牌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市场竞争的最高层次是竞合,L啤酒可以主动接受国际品牌或青岛、雪花的并购,强强联合,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L啤酒如果想通过自身的积累走这一步路则需要分阶段来实施:做强阶段——让自己快速成为区域品牌之王;提升阶段——通过媒体(比如央视广告)塑造全国品牌形象;外扩阶段——做强阶段是内部扩张阶段,这一阶段是企业的外部扩张阶段,要实现品牌的销售半径无限延长,最好的方式是在目标区域市场通过资本方式(新建厂、整文章来源华夏酒报体收购、参股、租赁、承包等形式)建立新的新生基地实现销地产战略,如雪花啤酒的蘑菇战略、金星啤酒的独资建厂战略等都是参考。
  作者简介:
     闫治民:我国著名营销专家、智赢天下实效培训传播机构总裁兼首席培训师。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尹贵超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