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的白酒行业,无论是总产量、销售额,还是利润,都处于一种稳步增长的状态:2004年,白酒总产量311.7万千升;2005年,349.34万千升,同比增长15%,实现利润73.19亿元;2006年,397.08万千升,累计增长18.2%,实现利润100.20亿元。这一组数字表明白酒开始出现“回暖”期。
但从长线来看,白酒产业的宏观发展环境仍不容乐观,未来白酒生存与战略危机不可忽视。苏酒的整体复苏、川酒的战略升级、徽酒的战略调整、鲁酒的本土做强、豫酒的抱团造势、东北酒的低端渗透……昭示着的都是愈演愈烈的竞争。
然而,当“酒文化”以近乎强暴民意般泛滥时,当酒店、卖场、夜场、社区等慢慢被瓜分时,当所谓的盘中盘模式到店中店模式再到不知道又有什么“忽悠模式”时,我们看到,在中国白酒行业繁荣背后已经出现了一些非理性的发展。
对于白酒企业,尤其是中小白酒企业来说,其发展方向在哪里?还要在哪些方面练硬功?
比如营销,消费者喝酒更多考虑的是两点:文化和习惯。白酒在国内市场举步维艰,更多的不是因为质量不好,而是因为不会卖。一句话,白酒要想卖好,关键是“营销+品牌”。但对于中小酒业,这确实是两大难点。营销手段单一,缺乏创新;品牌短视,缺乏系统。
比如文化,白酒文化虽文章来源华夏酒报然悠久,但并不是每一个白酒品牌的核心价值都要以古文化作为产品诉求。要寻求差异化核心定位,就必须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基准。目前,年轻一代的消费者都偏向于红酒或一些国外名酒,因此我们也可以结合自身资源与时俱进,让白酒也同样时尚起来,以此吸引最大的消费群体——年轻一代。
这也就同时涉及到了另外两个市场的开拓问题: 一个是企业如何利用文化诉求完成对潜在的、新兴的消费群体的培养,这关系到10年、20年以后,白酒的发展路径是可持续发展还是难以为继;另外一个,就是白酒的国际化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阻止了中国白酒品牌国际化的步伐?而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白酒,以怎样的文化符号呈现在世界名酒的舞台?
比如终端,“终端制胜”的口号喊了好多年,真正在终端自成体系、网络健全的中小白酒企业又有多少?
比如渠道,如今,“大经销商时代”或者“品牌运营商”时代已经来临,许多经销商的营业额已经超过了一批白酒生产企业,白酒消费区域性愈来愈明显,渠道下沉和营销重心下移,成为白酒市场营销的一个主要趋势。所以厂家与经销商对于区域市场的运作,必须聚焦,必须细腻,必须精耕细作,进行深度化营销。那么,对于地产白酒企业,究竟是利用一个或几个大经销商来实现销量的提升,还是依靠一大批小经销商或者是自建渠道?在品牌的运营中,企业如何与自己的经销商处好关系?
比如趋势,随着全国名酒与地方名酒、地方名酒与地方名酒的争夺,随着外资、外脑逐渐对白酒企业的渗透,随着行业媒体对白酒企业发展引导作用的加强,中小白酒企业将如何破局?
白酒产业新一轮的整合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国家扶强做大的产业政策已经明朗,此番整合的焦点将是企业整体能力的整合。按照国家标准,年销售额在3亿元以下的企业就属于中小企业的范畴,而如今却又有多少家白酒企业苦苦挣扎在亿元的门槛上。对于那些经历第一轮产业整合,能够幸存且眼下还活得不错的二线白酒品牌来说,或许你曾经有着几十年的历史,曾经或者仍然在某个地区幸福地“活着”。但是,如果不能清醒地预测、认识产业的未来趋势,结果就只有出局。
毕竟,整合已经成了一种发展趋势,整合中的竞争决不是机会的竞争,而是企业之间综合能力的竞争。
中小白酒企业一直是《华夏酒报》关注的焦点,关注的目的不是隔岸观火或是隔靴搔痒地叫喊几声,而是雪中送炭,抑或是锦上添花。为此,本报特邀请酒行业知名专家张德伟、崔自三、王唤明、闫治民、方刚、荣振环、刘传飞、潘文富等为中小白酒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从本期开始,《整合趋势下中小白酒企业如何破局》的系列文章将陆续刊登,文章分为营销篇、终端篇、渠道篇、文化篇、趋势篇等,希望给中白酒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一些启迪和引导。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尹贵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