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上关于“文科”的争论很多,并不是“文科”这门学科出了问题,而是一部分“文科”价值观与当下的时代潮流南辕北辙,招来一片骂声也正常不过。但于蛰伏期的国产葡萄酒产业而言,笔者却认为,“文科”太稀缺,乃至于“理科”跨界翻墙、越殂代疱,“文科”硬生生地被嫌弃了。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天下“文科”的共同愿景,但在国产葡萄酒圈却显得有点时运不济······而在波尔多酒庄里,酿酒师与品酒师是灵魂;在纳帕谷的成功中,营销大师与品牌故事家同样功不可没。今天,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广袤的中国葡萄酒产业,会发现一个亟待突破的瓶颈——我们拥有足以媲美世界的风土与技艺,却尚未孕育出与之匹配的文化话语权与消费认同。
中国葡萄酒,在技术上需要“理科”,并且已有了五湖四海的拥有,但在未来的破局中,更需要“文科”。
大史观下的定位,从舶来品到东方风土
这是一个历史纵深维度的对比,所谓的旧世界,也即欧洲老牌葡萄酒生产国,其葡萄酒与宗教、艺术、文学等深度融合。巴赫的《咖啡康塔塔》中有葡萄酒;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很多观点来自于红酒庄的调研;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中,流淌着西班牙红酒;梵高生前唯一出售的画作《红色的葡萄园》,让我们知晓普罗旺斯不仅有薰衣草,还有更具地中海韵味的葡萄酒——葡萄酒是旧世界文化基因的一部分,是有故事的老人。
而在我们中国,虽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千年诗篇,但现代葡萄酒工业更多被视为改革开放后的“二次引进”——其原本是本土资源禀赋的一部分,但因被定位为西方生活方式的象征,成了一个勤奋的模仿者。
中国葡萄酒缺乏的不是历史,而是将自身历史与葡萄酒叙事进行创造性连接的翻译官。“文科”担负着历史学者、文学作家、文化研究者、品牌运营官、文案策划者等使命,需要挖掘并构建中国葡萄酒大史观,将司马相如的赋、李白的诗、丝绸之路的驼铃、河西走廊的风沙,与一瓶宁夏贺兰山东麓或天山南北的赤霞珠、霞多丽联系起来,赋予其超越饮品的时间厚度与文化归属感。
大环境下的困局,数据背后的文化失语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国产葡萄酒最大的问题是传播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而忽视了对本土消费者的品味迎合和情绪抚慰。
首先,产量与消费的悖论。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葡萄酒产量在2012年达到138万千升的历史最高值后,随后逐年下降,2024年跌至11.8万千升的低位。与此同时,进口葡萄酒虽也受冲击,但仍占据高端市场消费者的心智。
其次,同质化竞争陷阱。国产葡萄酒大多在品种酒——赤霞珠、梅鹿辄、马瑟兰等赛道上内卷,包装、文案趋同,热衷于罗列国际大奖,却难以回答一个根本性问题——除了庄主们自诩的好喝,消费者为什么要选你?
第三,消费者认知调查。多项市场调研显示,年轻消费者选择葡萄酒时,品牌故事、包装设计、饮用场景联想、极致的性价比等重要性,已与口感、产区、风格等传统因素持平,甚至反超。
当前,中国葡萄酒的市场困境,本质上是产品思维的困境。我们精于用“理科”思维打磨产品,诸如糖酸比、单宁质感、陈年潜力等,却疏于用“文科”思维如情感共鸣、身份认同、场景体验、文化符号等,塑造情绪类的精神价值。
在信息超载的时代,没有故事的产品,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
大视野下的借鉴,全球案例与“文科”的价值
在此,举例对比分析,或许更能说明问题。
案例1:法国勃艮第,它卖的不仅是酒,还是一片片被僧侣厘清、被历史浸润、被勋贵家族呵护的风土宝藏。它的叙事核心是风土,一个由历史、地理、哲学共同编织的概念——但无中生有,竟然能将其美妙的故事追溯至文艺复兴时期,甚至更久,这是人文地理学的胜利。
案例2:澳大利亚黄尾袋鼠,它用简单明快的符号——袋鼠、甜美易饮的口感、颠覆传统的营销,打破了葡萄酒的精英枷锁,有点离经叛道的味道,但这是社会学与大众心理学应用的典范。
案例3:美国纳帕谷,它将葡萄酒与艺术收藏、米其林美食、直升机游览绑定,成功塑造了奢侈体验的代名词,这是品牌管理与体验式营销的杰作。
案例4:日本葡萄酒发源地——山梨县,1875年首次产出本地葡萄酒,本土品种甲州葡萄占全国种植量的95%。尽管日本葡萄酒年产量仅为十万吨左右,且以内销为主,出口量不多,但其精湛的酿造工艺与独特风味却广受赞誉,这是本土侘寂文化与极致苛刻匠心的结晶。
此类案例,不胜枚举。
我们再分析一下“文科”的核心价值,笔者认为,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叙事构建能力。将风土概念中国化,提出山河陈酿的东方美学。为每个产区撰写独一无二的史诗,如宁夏是塞北的豪情,山东是蓬莱的海韵,新疆是西域的融合,云南是高原的秘境······
二是品牌与符号设计。设计蕴含中国哲学,如阴阳五行八卦、天地君亲师、仁义礼智信、二十四节气等酒标,而非简单的中西合璧。构建具有东方审美的品酒词体系,告别黑醋栗、雪松、皮革等单一的西方话语。
三是场景创造与消费教育。策划围炉煮酒论诗词、中秋对影成三人、曲水流觞雅集等中式饮用场景,将葡萄酒无缝接入中国人的情感与节庆生活等。
大变局下的机遇,国潮崛起与东方美学的复兴
我们正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让我们洋溢着国祚绵长的虔诚和乐观情绪,其核心特征之一,是文化自信的回归与国潮、国货的盛行——细数近现代人类崛起的豪强概莫如此。
《2022国潮品牌发展洞察报告》显示,78.5%的消费者更偏好选择中国品牌,且在国潮消费中,文化内涵成为关键决策因素——貌似我们已找到近些年国产葡萄酒跌跌不休的原因所在。
国潮是巨大的机遇潜力,这为中国葡萄酒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窗口。消费者已经准备好了接受一个具有中国身份的葡萄酒品牌,他们不再只想喝一瓶很像法国的酒,而是渴望能喝到一瓶具有地道中国风格的酒。
而这场大变局,正是“文科”为主角的舞台——但必须由“理科”确保酒的品质底线,而“文科”将决定品牌的价值天花板。
我们需要一场葡萄酒领域的中国传统国粹文化的文艺复兴,让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艺术家、设计师、作家、诗人、医生、律师、考古专家等,深入产区,与酿酒师对话,共同定义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国味道。
方兴未艾的国产葡萄酒产业更应该走向文理融合的大未来。中国葡萄酒,更需要“文科”,这并非对“理科”的否定,而是对产业失衡的矫正与前瞻性的呼唤。为此,笔者提议三个层面的发力:
教育层面:在葡萄酒专业久负盛名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等,大幅增设品牌管理、文化遗产、艺术设计、消费心理学等文科课程,培养“T型人才”。
产业层面:设立驻庄作家、艺术家计划,邀请文化名人驻留酒庄,从他们的视角挖掘并传播产区文化。打造诸如中国葡萄酒文化研究院,集结文、史、哲、艺各界学者,系统研究并构建中国葡萄酒的文化理论体系与话语标准。推动新中式酒标运动,举办全球设计大赛,鼓励将中国书法、水墨画、古典色系等元素融入包装。
营销层面:首当其冲的就是内容营销,制作微纪录片、微视频、文集等,讲述产区的人文历史,而不仅是酿酒工艺。场景营销也至关重要,与中式高端餐饮、茶馆、美学空间、国风游戏等进行跨界联名,创造沉浸式体验等。
中国葡萄酒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左手是遵循传统、精进技艺的“理科”之路,它关乎酒的肉身;右手是开拓创新、定义价值的“文科”之路,它关乎酒的灵魂。唯有让“文科”的想象力与洞察力,与“理科”的严谨与匠心深度融合,才能酿造出一瓶不仅满足口舌之欲,更能触动中国人心灵的世界级美酒。
这,才是中国葡萄酒在大变局中真正的破局之道。(作者系酒业公益品牌酉贤创始人、黄河文明与酒文化渊源探索发起人、酒业观察家和培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