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读 > 正文
梅里,会成为中国又一个明星产区吗?
来源:《华夏酒报》/中国酒业新闻网  2025-09-19 15:55 作者:张瑜宸

提到中国葡萄酒的产区格局,云南始终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而梅里作为云南葡萄酒的核心腹地,正日益受到国内外知名酒庄和消费者的青睐。尽管产业起步相对较晚,梅里却在近年来跃升为国际酒界的一匹“黑马”,更成为众多独立酿酒师心中的宝地。

都说极端风土造就极致品质。

当前,中国葡萄酒产业正步入深度调整与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以“小葡萄”串联起融合种植、酿造、文旅与商贸的“大产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成为行业共同思考的命题。在此背景下,第三届梅里雪山国际葡萄酒推介会于近期盛大召开,通过深入探访这片充满潜力与个性的土地,我们似乎找到了梅里正稳步迈向中国葡萄酒明星产区背后的答案。

中国葡萄酒版图上最闪耀的新星

虽然“德钦梅里葡萄酒产区”作为官方名称在2024年才正式确立,但它的故事,早已以“香格里拉”之名,被业界传颂多年。

2000年,基于对本地独特自然禀赋的洞察,德钦县启动了葡萄酒产业规划。次年,在云岭布村与燕门茨中试种的120亩葡萄,意外地在干热河谷中表现出极高的挂果率,揭开了这片土地的巨大潜力——这里拥有“高海拔、强日照、大温差、无污染”的典型风土特征:年日照时数高达2000小时-2600小时,昼夜温差超过15℃,砂岩类棕褐土透气性极佳,冬季无需埋土防寒,葡萄藤得以自然休养与生长。

此后,德钦县葡萄酒产业模式随之逐步建立。2002年,德钦县与云南红酒业集团合作,推出“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机制;2005年,德钦县与金东集团旗下的香格里拉酒业达成长期合作,形成了以“香格里拉”品牌为依托的产业发展模式。

随着葡萄基地逐渐扩展至海拔1700米–3000米的多元地块,梅里产区展现出惊人的品种适应性,成功种植包括赤霞珠、霞多丽、西拉、雷司令在内的16个葡萄品种,不同微气候带来风格各异的果实表现。

对此,贝丹德梭酒评家创始人、国际酒评大师米歇尔·贝丹在接受《华夏酒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在梅里,尽管葡萄产量有限,却能酿造出复杂度极高的优质葡萄酒,这得益于由板岩或花岗岩构成的独特土壤,使得酒体中散发出胡椒的香气,并展现出品种的纯正特性,例如,赤霞珠、霞多丽和黑皮诺在这里都有不错的表现。”

为推动质量跃升,2024年,德钦县出台“一县一业”葡萄酒产业奖补政策,依托“控产提升、转型补助、嫁接改造、企业流转”四大举措优化产能结构。至2025年,全县葡萄种植面积已近7000亩,覆盖7个乡镇、1709户农户,年产出优质葡萄4700吨,工业产值突破1.5亿元。更引人注目的是,其中,4000亩葡萄园已通过有机认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院长陶永胜指出,横跨滇川藏的大香格里拉地区,地形与气候极其多样,理论上可酿造出世界上任何一种风格的葡萄酒。而梅里,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潜力产区。

在活动现场,梅里产区公布了首批三大“明星村庄”:升平镇阿东村、佛山乡江坡村、云岭乡斯农村,它们以“村庄风土单元”的形式,向世界展示微产区的特色,凭借独特的土壤结构、精细化种植与手工耕作,酿出低产量、高风味物质表达的精品酒款。

如今,德钦县已形成“6家国际企业+24家精品酒庄”的产业集群,累计荣获国际奖项超百项,并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获颁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如德钦县委书记宋青云所说:“德钦葡萄酒凝聚着自然馈赠与人民智慧,必将让梅里雪山走进更多人的心里,成为中国葡萄酒版图上最闪耀的新星。”

不仅如此,为进一步提升德钦葡萄酒文化价值和品牌倾向,推动形成空间融通、内涵延伸、功能互补的“葡萄酒+商贸+文化+旅游康养”生态发展的新格局,德钦将葡萄酒与藏文化、雪山旅游深度融合,正式发布《德钦梅里葡萄酒产区酒旅导图》,引导游客在品鉴美酒的同时,感受百年葡萄种植历史、藏族传统酿酒技艺以及高原雪山的壮美风景。

“梅里产区与周边八个县市接壤,边界均为大江大河或雪山山脊,境内98%都是山地,这种地貌,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梅里葡萄酒产区顾问王昭博士这样说道,“如果说云南是一只孔雀,那么,梅里就是孔雀尾屏上的明珠。”

的确,在世界葡萄酒话语长期被传统产区主导的背景下,梅里产区的价值,恰恰源于它极致的“反差”——它用险峻的山地、巨大的海拔落差和纯净的生态系统,重新定义了优质葡萄酒产区的可能性。因此,我们看到,德钦梅里产区正以“小众、精品、高端”的姿态,凭借其不可复制的雪域风土与人文积淀,在世界葡萄酒版图上清晰而坚定地镌刻下来自中国的品质印记。

雪线之下,挑战与荣耀同生

但如同每一枚硬币都有其两面,极致的风土在赋予其独特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高海拔陡峭地块决定了梅里产区葡萄种植必须完全依赖人工,机械化无从谈起。加之可耕作土地面积有限,导致难以形成规模化量产,再叠加交通受限、生产成本持续高企,使得云南葡萄酒的价格始终居高不下。

而这种高成本、高定价的模式,在消费市场中引发了截然不同的评价。有经销商坦言,成本高企并不能直接成为产品高定价的理由,尽管梅里葡萄酒的品质已在国际赛事中屡获认可,但若放到同一价格带中与国际知名产品竞争,其品牌认知度和消费者信任度仍存差距。想要说服市场,必须拿出比“高海拔”更具象的“唯一性叙事”——否则,再漂亮的雪山标签,也抵不过消费者心里那句潜台词:“我凭什么为你买单?”

但当《华夏酒报》记者在高海拔、陡坡连绵的葡萄园中艰难跋涉、头昏脑涨、呼吸困难之时,才真正体会到何为“高原代价”。酒标上那一串海拔数字,或许不再只是营销话术,而更像一张“生态发票”——每一笔消费,都有迹可循地留在这片雪线之下的土地上。一位庄主告诉记者:“如果我们的酒比波尔多贵,那就让它贵得有理——贵在我们守护山坡不崩塌,贵在多元民族文化的交融,贵在消费者所品味的每一口,都仿佛把雪山的边界往后推了0.1毫米。”

恰恰是因为高原风土的稀缺性与不可复制的酿造环境,梅里注定无法走通“量平价优”的大众路线。但想要真正实现“世界的梅里”,仅靠酒庄的努力还远远不够,更需一套系统性、跨部门的产区建设体系作为支撑。

正如国际葡萄酒评酒会裁判、著名葡萄酒专家郭松泉所建议的:“要打造‘世界的梅里’,必须推动全区政府部门联动协作。”他举例道,史志办应挖掘整理产区的历史与文化资料;交通局需保障旅游线路畅通;气象局与土地局则要分别提供气候数据和精准地形图;农业局更应统筹全局,推进资源整合等。

他强调,梅里产区应当立足于“美酒、美食、美景”的三产融合,不仅专注于葡萄的种植与葡萄酒的酿造,更要整合区域内一切独特资源,打造世界独有的产区形象。通过系统梳理和提炼与其他产区的差异化优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与突破。“我们期待五年初见成效,十年真正成就一个‘世界的梅里’。”郭松泉如是说道。

“在法国,顶级的葡萄酒往往超越了单一品种的表达范畴。”米歇尔·贝丹表示,葡萄酒之所以能够彰显风土特质,源于对葡萄品种的深度探究,进而实现对地域特征的精准诠释。这或许将成为中国顶级葡萄酒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必仿效他人(酿酒工艺的质量标准除外),而应探寻自身独特的发展道路,通过精确传达产地特性来塑造独特风格。但要达成精确的风土表达,全球都要遵循同一原则:必须在葡萄园中选用最优质的克隆品种,并在葡萄达到完美成熟度时进行采摘。这尽管听起来简单,实际操作却复杂又充满挑战。

无论如何,德钦梅里产区已经用二十年的时间,把许多“不可能”酿进了风土,将险峻地势转化为风味美学,将海拔难题升华为品质宣言。它或许难以成为产量上的巨人,却注定会站在家门口,登上世界的舞台。


编辑:尤明珂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