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文化 > 文化 > 正文
建在“长春州”之上的“大安”
来源:《华夏酒报》  2020-07-08 15:11 作者:金峰
2014年7月14日,嫩江湾惊现一条280余斤的鳇鱼,大安市大发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大安酿酒总厂(以下简称大安酒厂)董事长、中国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会副秘书长孔令海从当地渔民手里将鱼买下。由于鳇鱼伤势过重,虽尽全力救治,但仅存活了12天,现已做成标本陈列在大安酒厂博物馆。

水中“活化石”鳇鱼出现在嫩江,其意义不亚于长白山发现东北虎。彼时,很多媒体第一时间报道了该消息。此后短短的12天里,竟引来30多万中外人士参观。

“老坎子”嫩江湾

嫩江发源于内蒙古依勒呼里山,古称纳水、鸭子河、混同江等。“嫩江”为女真族语,意为“碧绿”。目前,嫩江依然保留着原始的风貌,是我国不被污染的河流之一。

嫩江由东北向西南奔腾而下1400多公里,抵大安后,在“老坎子”这里拐了90度的大弯折向东南汇入松花江,这个大弯就是嫩江湾。湖泊棋布、水草丰美、生态优良、丰饶富足的自然环境为嫩江湾古老的渔猎文化存续繁衍提供了适宜的条件。今天,距大安市区仅5分钟车程的嫩江湾被命名为国家湿地公园,是吉林省西部独具特色的渔猎文化旅游胜地。

大安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地处松嫩平原腹地,被称为“嫩江明珠”。据考证一万多年前,生活在这里以渔猎为生的先人,就创造出了中华民族最原始的文明,是典型的中国渔猎文化的发祥地。

嫩江湾俗称“老坎子”。据孔令海介绍,“坎子”是指平原上的高岗,意为“山”,而嫩江湾周边几十公里没有比这个“坎子”再高的“山”。当地民俗中有个习惯,就是把“最”的东西形象地称“老”,比如:“最好”称为“老好”,“最小”称为“老小”、“最高”称为“老高”等。所以,当地人把嫩江湾称为“老坎子”。

历史上的辽代,生活在“老坎子”这里的是契丹人。据《辽史·太祖纪》记载:“辽之先民,出自炎帝”。契丹人认为其先人与中原的汉族同根同源,所以,他们十分崇尚儒学。就这样,在辽国属地,契丹人建庙立祠,效仿中原依山傍水,安营扎寨,兴邦立国。在“老坎子”附近就有辽中期辽圣宗为保障春捺钵活动正常进行,而建设的辽国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个州城——长春州。

金灭辽后,长春州毁于战火,曾经繁华的都城没落在历史尘埃中,故当地人称其莫勒(没落)红岗子。直到清光绪二十六年,在长春州旧址设立大赉厅(后来的大赉县,原大赉县归黑龙江省所辖,位于其南部,嫩江下游右岸,与肇源县隔江相望。1958年大赉县与安广县合并为大安县,划归吉林省管辖,1988年大安撤县建市,称大安市)。

“老坎子”码头(现大安港)就是辽代长春州负责调运、转运军用民用物资的重要码头,码头上面至今有古造船厂遗址。吉林省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所长张旋茹认为,该遗址比吉林市乌拉造船的历史更为可信。因为从古至今建造战船军舰都是重要的军事工程,需对外保密。当时对外称造船在吉林市乌拉造船厂,而实际是在其上游有重兵把守的长春州,所以说,北方的“船帮文化”极大可能源于现在的大安市。

“老坎子”码头除了调运、转运物资的功能外,还是辽皇帝受纳日本、波斯等国使节贡品的地方。据《辽史·营卫志》记载:“春捺钵期间,界外生女真酋长,在千里之内者以故事皆来朝。”辽皇帝常在这里接见宋、高丽、西夏、波斯、日本等国的使团。

“半拉城”长春州

物资转运、朝贡贸易,再加上春捺钵期间榷场的兴起,让“老坎子”码头相当繁荣。可想而知,当时其附近辽君主居住的长春州是何等的兴盛。

距离“老坎子”码头不到两公里的“半拉城”遗址被当地人认为是原长春州旧址。“半拉城”遗址位于大安市大赉镇南端,据《大赉县志》载:“城南门外有古城旧迹土名半拉城,相传金兀术曾驻兵于此,四面土墙犹有存者高丈余宽五六尺,但经风雨吹残,墙垣破坏而城形依然不泯,现今经土人开垦,成熟禾稼颇甚丰美,怀古者不禁于代远年湮之余而兴沧海桑田之感。”

另据1912年《大赉县志》第二章《地志》载:“大赉县以蒙古扎赉特旗改设,土名莫勒红岗子,原系契丹地,辽长春州。”《肇源史志》主编杨中华在《辽代春捺钵地考》一文中说,长春州东北方向35里的地方,必须具备有南北30里,东西20里面积的鸭子河泺,否则就不存在这个长春州。

“我认定‘半拉城’遗址就是辽代长春州原址,尤其是历史记载中鸭子河泺、挞鲁河、鱼儿泺等水系与长春州的地理距离和地理关系。”孔令海坦言,确认“半拉城”遗址为长春州故地无疑。

在辽史一千余篇与春捺钵相关的典籍中,也能找到长春州在大安境内的证据。200多年的辽国,春捺钵活动最频繁的地方是鸭子河、挞鲁河(长春河)、鱼儿泺等,鸭子河是今天的嫩江,长春河是今天的洮儿河,鱼儿泺是今天的月亮泡,鸭子河泺则是鸭子河边的水泡子(湿地)。辽史《地理志》载:“长春州,本鸭子河春猎之地”,所以,长春州即以鸭子河春猎地而建。

辽代是大安历史上最为繁华的时期,其源于辽圣宗的春捺钵活动。“捺钵”是契丹语,汉语译为“行宫”。

古代的北方游牧、渔猎王朝并不像中原朝廷一样有定都理政、固定城郡处理国事的概念。每年的春夏秋冬,辽朝的皇帝会在四个不同的地方驻跸,称之“四时捺钵”。

辽代“四时捺钵”之地,不但是辽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是皇族及大臣们游乐、渔猎、避暑和猫冬的地方。根据自然条件,当时的辽皇帝把“春捺钵”选在大安市嫩江湾,“夏捺钵”选在大兴安岭南吐儿河,“秋捺钵”常在内蒙翁牛特旗伏虎林,“冬捺钵”则在内蒙奈曼特旗广平淀。

“四时捺钵”中,“春捺钵”尤为重要,因为一年内的重要事情都要在春天商议决定。辽圣宗以前的春捺钵随意性强,没有固定地点,自辽圣宗将“春捺钵”确定在长春州的鸭子河泺,在以后的近百年里,共计103次的“春捺钵”在长春州一带举行。

“春捺钵”时,除从事渔猎外,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寓意天下太平、得鱼大吉的辽皇帝所设“头鱼宴”是最隆重的活动。

“头鱼宴”最早是游牧民族渡过漫长冬天后补充粮食,同时活动筋骨的一种手段。彼时,辽皇帝于湖畔设帐,命人在冰湖周围十里范围内凿冰下长网围鱼。当大鳇鱼将到时,观察的人会告诉皇帝,辽皇帝就到中间的冰眼用绳钩掷出鳇鱼。辽皇帝钩出的第一尾鳇鱼称为“头鱼”,进而举办“头鱼宴”。“头鱼宴”上,其属国、部族前来朝见的酋长、首领、友好国家派来的使者等,君臣共贺,宾朋同饮。

辽代已有“斫冰烧”

诸如“春捺钵”上“头鱼宴”这样共贺同饮的热火场面,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经历过一次。

北宋景德元年,即辽统和二十二年(公元1004年),宋、辽签订了“檀渊之盟”,双方从对抗转为和平往来,展开了使节来往,促进贸易关系。北宋遣辽的使者多为当时的文豪、诗人,他们用诗歌记录了契丹的自然景色和人文地理。

1055年冬(宋仁宗至和二年,辽清宁元年),欧阳修被点名充任祝贺辽道宗耶律洪基登记即位的“国信使”出使契丹,受到辽道宗的高规格接待。御赠宴会时,辽道宗以契丹皇叔陈留郡王宗愿、惕隐大王宗熙、佐理军国大政的北宰相萧知足、太皇太后的弟弟尚父中书令晋王萧孝友等四人作陪。皆大欢喜,出使顺利成功。于是,欧阳修在回程路上赋诗两首,《奉使契丹回出上京马上作》是刚出上京骑马回程时所做,《奉使契丹道中五言长韵》为途中吟成。欧阳修在《奉使契丹道中五言长韵》中谈到:“……斫冰烧酒赤,冻脍缕霜红……”

“寒风吹刮,大雪掩埋了千年的北方,严寒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北方酒的出现,已使得冰雪文化充分生活化。”著名文化学者、东北民俗专家曹保明表示,北国让一种冰雪文化灿烂永恒,斫冰烧酒的习俗就是其一。

曹保明认为,斫冰,是指将冬季江河上的大块冰砍下,搬运到酒作坊的烧锅前,按需要,随时将冰块投入到蒸锅里,使锅内随时产生蒸馏,以便多出酒。斫冰造酒,是古代北方民族充分利用冰、雪、寒冷、气侯等条件来酿酒的探索和实践。斫,即“砍”、“砸”,是指将冰块整体投入到蒸锅里降温。

考古挖掘,让远在一千多年前的北方民族就能斫冰烧酒,喜藏酿的北方就有白酒蒸溜酒的史实被证实。2006年6月,大安酒厂进行厂房改造,在地基下挖出辽金时期酿制酒的蒸馏器具。经国内相关专家的实地勘察和调研,确认蒸馏器具为出土文物及文物的历史真实性,认可其行业价值。

“蒸馏酒器具的出土,证明我国在辽代已经能够生产蒸馏酒,将中国蒸馏酒起源时间提前了至少200年。”第五届全国评酒会“六人专家组”成员、中国著名白酒专家、大连老黄酒酿造技艺第六代传承人王贵玉认为,这进而确定了大安是我国最早的蒸馏酒起源地,并让东北酒摆脱文化荒的不利局面。

编辑:施红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