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文化 > 文化 > 正文
元明清时期阳谷酒文化探析
来源:《华夏酒报》  2019-07-31 11:20 作者:刘进文

阳谷地处鲁西平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张秋镇今属阳谷县一个镇,位于黄河与运河交汇处。自元代至明清曾是京杭漕运之枢纽,享尽齐鲁大地名城盛誉,积淀了丰厚的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中国农业文明和商业文明在此交融,武松打虎的英雄气概也从这里流传至今。

元朝的建立,连年的战争加上自然灾害的反复使得民不聊生。

汉族上层社会和士大夫们,受到了无限的压抑和排挤,有才得不到发挥,或有才不愿发挥,整个社会沉迷于酒色。元代著名曲作家张可久的作品就表现出那个时代士大夫玩世不恭、不讲亲厚、不讲清廉、喝醉酒倒提着盛酒的葫芦睡大觉的场面。人们除了果腹饱食之外,便是消极醉酒沉迷——这一社会现象倒是催生了酿酒行业的快速发展。酿酒技术得到了质的飞跃,烧酒(即蒸馏酒)就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元代酒业的发展堪称时代的里程碑,完成了从醪酒秫酒到烧酒即蒸馏酒的过渡。人们把生活中的吃酒,视为一种自我满足的生活方式。

公元1289年(至元二十二年),京杭大运河阳谷段开通,即会通河,为张秋的商业繁荣带来了新希望,为这一区域的发展迎来了无限生机。大运河成为当年南北经济流通大动脉(资料来源于聊城历史大事记),经济、商业、外交大发展的同时,带来了阳谷酒业的又一次发展。酿酒行业经过几十年的传承也有了质的变化,品质也逐渐完善。

元代是个多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地方各行各业的交流相当发达,由酒带来的社会效益更是显而易见。张秋镇(历史上曾叫过景德镇),由于所处在运河要塞位置,迎来空前繁荣。南北方的酒,也都在此汇聚,匠人们不断切磋技艺,蒸酒技术大大提升。各种酒的运输,也都要经过这里,商人们吃酒、酿酒、买卖酒,因酒带来的经济利益相当可观,也为当时政府大大增加了税收。

元朝的黑暗统治和连年的自然灾害,不断地激起人民群众的反抗和起义。

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二月,常遇春、胡大海率部在阳谷一带大肆掠杀,惨无人道,凡有生命之体,不分人畜,统统诛杀,所到之处连鸡犬亦无声。张秋在当时,是相当富足和繁荣,经过元朝几十年的运河漕运,它的经济相比阳谷周边区域繁荣。常遇春、胡大海之所以在这里暂停扎寨,就是看到了这一点。他们一边杀戮,一边壮大发展队伍。周家酒坊闻听胡大海率部来到张秋,赶忙派酒保送酒相迎,为其接风。胡大海虽生性残暴,杀人不眨眼,但也是个酒肉之徒,见有酒喝,杀人之心稍有慈软,故这一带百姓略有幸免。

元朝灭亡,明朝建立。明朝帝王为了巩固统治,设立行政机构,划分行政区域。在公元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开始从山西迁民至山东,到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共迁民计数万众之多。这对阳谷这一地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加上明朝时期对大运河的开发,也进一步促进了张秋经济社会和人文酒文化的繁荣,直接影响了两个朝代几百年的历史进步。

这期间,有一陈姓大户,也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张秋西街安居。陈家刚迁到张秋之时,举目无亲,日子过得相当拮据。陈家淳朴诚实,除了开荒种田外,就是在运河码头干些杂工,挣点散钱补贴家用,慢慢赢得了周家酒坊的赏识,遂将爱女许配给陈家相公启后为妻。陈家亦学会了酿酒技术,多年后开办了陈家酒坊。

明成化年间的张秋码头,已相当的繁华与发达,饮酒日盛,酿酒聚增。虽然自然灾害时常发生,河岸决口不断,但是运河航运已能满足灾难发生时的供给保障。

聊城历史大事记(50页)载:公元1473年(成化九年)三月,运河决口,临清、聊城、唐邑(包括阳谷)等二十八州县涝,民众受灾,饥甚,人相食(人吃人)。山东巡抚奏请赈济:以济南仓储减价平粜,临清(包括张秋)关税兼收半麦,以资赈济;开中淮,浙盐百万引;尽捐州县逋课;截留漕粮,并贷饥民;开纳粟例,令胥吏富民皆踊跃输赈,诏悉许以便宜行事。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基本也能达到政通人和,在大灾面前齐心协力。

任何时期的发展和繁荣,物资供给和保障是基础。特别是酿酒行业,所需原料是粮食,在封建时代,农业产出非常低下,加上自然灾害,哪还有粮食来酿酒?张秋镇的酿酒业得益于京杭大运河南北漕运的天然优势,粮食的互补保障了酒业的持续传承。酿酒业的兴衰,堪称是一个时代的经济兴衰晴雨表。

明正德年间,明廷在张秋设有驻军都督,漕政管理,课税赋收非常可观。大运河航运给张秋带来了空前的繁盛,客商官达川流不息,千帆万舮北上南下,水陆交汇,富庶一方。当时曾流传:人间天堂,南有苏杭,北有临张。明廷多次对运河加以开发和疏浚,确保了运河的畅通。明朝万历年间,运河漕运兴盛,大量官达贵人、商户路过张秋,上岸消费,日达千人,酒坊已达七十二家,大大刺激了当地经济发展。这么多的官人、商户以饮酒度日,白天喝、晚上喝,饮酒之风盛行,带动了张秋镇家家酿酒、户户飘香的繁荣景象。此时,酒的种类也开始丰富多彩,酒名就多达30余种,如:桑葚酒、火酒、艾酒、头脑酒、豆酒、河清酒、黄米酒、荷花酒、鲁酒、菊花酒等等。据康熙阳谷县志记载,当时阳谷物产丰富,光酒就有三、四种供奉朝廷,其中桑葚酒为佳。商贾客流繁忙,文化风俗昌盛,各类商铺连排。最盛时期,酒市街多达数十个。从醪酒、秫酒到烧酒(即蒸馏酒),样样皆全,品品飘香。平民百姓吃醪酒或秫酒,达官贵人、士大夫等有钱人喝烧酒。

陈祖公精业和气,善研技艺,陈家酒坊迎来了八方顾客。商客们来到张秋码头,总喜欢在陈家酒坊歇脚喝酒,饮品昔日的透瓶香,逐渐地贩运透瓶香,美名誉满大江南北。民间有艺人写诗赞到:凤凰闻酒双展翅,野鸡闻酒变凤凰。八位神仙来饮酒,店里醉倒正四双。若问喝的什么酒,就是名酒透瓶香。

明万历年间,阳谷知县智慧豪情,谕召陈家酒坊县城做酒。陈祖公万杰令长子文立掌管原陈家酒坊,并在阳谷县城南门附近置地一宗,令次子开设了分酒坊。酒香飘溢在阳谷县城的各个角落。陈家所酿之酒,主要供给地方官商,多余部分仍通过运河运往外地。同时,粮食短缺之时,也要通过运河给予供给和保障,从而巩固和繁盛了阳谷酒文化。

清朝的建立,使大运河达到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阳谷县城也为之发达起来:各种酒馆、缎店、布店、杂货店、粮店林立于县城各街,光酒坊就有十三四家之多。县城酒肆业的发展和繁荣,支撑着小城饮食市场,创造着县城繁华局面。尤其是夜晚来临,各铺店有的已关门歇夜,独有各家酒坊、酒馆张灯初放,有独饮的,有对饮的,三五人以上者群饮,猜拳行令,气氛喧嚣。

康熙四十五年,康熙南巡取道阳谷。知县苏明杰供奉上陈家酒坊所酿透瓶香,康熙饮罢大加赞赏,随以绫扇赏赐;康熙微服私访来到阳谷李家庄,庄主以“透瓶香”款待,康熙乘着酒兴看到李家庄遍野都是枣树林,红枣脆甜可口,随口说,何不将李家庄改成“枣棵李”。康熙走后,庄人才知是皇帝驾到,遂将庄名改为枣棵李,此名沿用至今。陈家酒坊更是如浴春风,逢年过节,祭奠参宴,无处不有透瓶香的影子。

阳谷本来就是酒文化起源地,酒文化蕴藏在社会各个方面,深入到上层社会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据康熙张秋志记载,顺治年间,张秋运河段沿河酒铺二十六家之多,自北水门至南水门码头酒肆往列其中,充分说明这一带酿酒业之发达。据光绪阳谷县志记载,顺治元年,朝廷下旨于省府州县把每年的正月十五日和十月一日定为乡饮酒礼会典,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乡绅都踊跃参加,饮酒场面之大,人数之多,实属罕见。这又进一步促进了这一带酒坊不断壮大,从而粮食消费也与日俱增。

乾隆八年(1743年),山东巡抚喀尓吉善向皇帝奏折,在奏折中提到,阳谷张秋、阿城等区域因酒带来粮食紧缺,奏请朝廷下令禁酒。随之而来的,是一些酒坊被关闭,一些贩运被叫停。县令榜示禁酒令,以告乡民,陈家酒坊亦限量生产,但最终阳谷的酿酒业禁而不绝。

人为禁酒控酒,是一个时代的发展需要。历史上任何时期的禁酒令,都有相同特点。要么是物质(粮食)匮乏,要么是社会政治人文需要。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发生了阳谷历史上有名的农民起义,即王伦起义。起义得到了广大劳苦农民的支持。是年九月初二,一举占领阳谷县城。百姓们相互拥护,拿出自家珍酒犒劳义军,义军拿钱购买县城所有酒坊的酒,以庆胜利,答谢百姓。一时间,喝空了县城酒坊所存酒,由此可见,酒在重大事件中的意义。

阳谷酒文化史伴随人类文明发展,积淀孕育出一代又一代酿酒师。他们身怀绝技,与时俱进,备受世人尊重,创造着人类文明酿酒业的价值。陈祖公茂田、茂明,已成为清代后期远近闻名的酿酒大师,各地酒坊争相聘请(资料来源于《东原陈氏族谱》)。他传承和发扬着酿酒业的技艺,备受社会的敬仰和赞颂。

清末民初,时局动荡,社会经济衰微,粮缺兵乱,酿酒行业日减,各家酒坊相继倒闭,陈氏酒坊(铺)勉强维持生意。

1943年6月,曾思玉率领三旅八团和昆张支队对张秋县城内之敌发起进攻,一夜之间拔日伪据点20余个,歼敌1000多人,恢复了张秋抗日政权。年底根据抗战所需,抗日政府把当地陈氏酒铺改为“鲁酒行署抗战酒庄”,生产散装酒,为当地革命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1947年张秋县建制撤销,张秋城一带划为寿张县第五区,次年,该酒庄改名寿张酒厂,生产的白酒对治疗当地发生的麻疹病起到了关键作用。建国伊始,政府重组酒业,集众酒坊之精粹,在阳谷县城紫石街建立起阳谷酿造厂,即现在的山东景阳冈酒厂有限公司的前身。

编辑:赵鑫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