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华夏名茶 > 名茶名人 > 正文
一生只为川红
来源:《华夏酒报》  2019-02-27 15:04 作者:

郑金贵和杨宝琛夫妇是川红集团前身宜宾茶厂的元老。他们夫妇因红茶结缘,定居宜宾,成为四川红茶整个历史的见证人。

坐在郑金贵和杨宝琛夫妇家的阳台上,推开窗户,正对着跨过长江的戎州大桥。从1951年开始的茶人生涯,与桌上川红香气一道,缓缓而来。

17岁,做茶是为农民致富

郑金贵今年86岁了,16岁时家住重庆,在敦义农工学院茶叶专科学习读书,正式步入茶行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郑金贵到茶艺专修学校读书,学茶树栽培,学茶园管理,学育种学,学俄语,学茶史。真正让她精神受到极大触动的,是1952年实习期间的见闻。

彼时,红茶正是当热,中苏建交。为了向苏联、波兰等东欧国家出口换汇,国家在西南区设置了7个茶叶推广站,目的就是推广红茶。杨宝琛被分配到红茶推广站第六站实习,郑金贵则被分配到红茶推广站第七站实习。

宜宾市周边的高县、珙县、宜宾和筠连四个县气候最合适种植红茶。红茶作为一种重要物资,进入到国家的经济体系中。“当时是计划经济,茶叶属于国家管理的二类物资。为了推广红茶,这四县不允许种植绿茶。”她说,“我这一辈子搞茶叶可以说非常苦。我为啥子搞了60年红茶,就是因为红茶对农民的生计太重要了。”

“当时印度和斯里兰卡大叶种茶都用的是一芽二叶的标准,进入车间首先看到的是一芽二叶的标志,他们的茶叶杂志有一个就叫《一芽二叶》,所以我们当时主要向农民宣传这方面的采摘。”办训练班,办黑板报,开大会小会,敲锣打鼓,甚至还编成歌:一芽二叶做红茶,做成红茶人人夸……

“当时我18岁,扎个揪揪辫子,男同事打锣,我们就去跳舞宣传。”郑金贵说,“我们到处都宣传,卖了红茶,能赚钱,还能换回苏联老大哥的自行车和小彩电,当时农民卖一背篓茶能换一斤盐巴就很高兴了。”

“实习这一课太扎实了,山区农民太苦了,如果茶叶能发展起来,能增加收入多好啊。如果种茶能带来收入那就是一个好事。”郑金贵说,人生应当有目标,而种茶富农这一个目标,她从来没有动摇过。

60年,与川红共成长

实习过后,郑金贵坐了两天两夜的车船才来到宜宾。不久,郑金贵就喜欢上了这里。

“一分钱的水饺,一分钱的鸳鸯,就是饺子、面放在一起煮一碗。”说起那时候宜宾的美食,郑金贵不无怀念,啧啧嘴,她说,当然最喜欢宜宾还是因为这里很适合种茶,茶叶比较好。

1952年,郑金贵调到宜宾县茶叶站任站长,1955年又调到宜宾地区农业局茶叶站担任站长。为了种茶,郑金贵爬遍了宜宾的众多高山。那时候泸州还属于宜宾市辖区,尖峰、九龙山,当初一山一山爬下来,原因无他,因为她喜欢接触农村,这是从实习的时候深种在心里面的喜欢,“工作了以后,我也不喜欢呆在办公室处理文件,半年工作总结,全年工作总结,能写多久,还不如去真正接触茶农。不管山有多高,地有多宽,就是摔倒在‘茅斯’(田间厕所)头,爬起来就是。”

刚开始的时候,宜宾还没有成片的茶园,田间地头,竹林之下,茶叶的身影若隐若现,一次看见10棵8棵的茶叶长成一丛,都能让郑金贵“高兴得要死”。40棵为一亩,达到一亩就插一根棍子。

用这种方法,郑金贵和老一代茶农测算,20世纪50年代宜宾茶叶有4万亩,而到她1991年退休的时候,宜宾的茶叶已经达到20万亩。“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宜宾的茶叶外汇出口四川省第一。”

也就是在郑金贵退休之后,受国际市场影响,红茶开始走入低谷,整个行业萎缩,但郑金贵与茶为伴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更加丰富多彩了。

退休第二年,郑金贵牵头成立了宜宾市工商联合会茶叶商会,随后又着手筹建宜宾市茶叶市场,还多次组织召开名优茶品尝会和宜宾市第一次茶艺师培训。

4年,扶贫工作在路上

郑金贵与茶行业打交道60年。现在她每天喝茶,看茶书,了解新的茶叶信息、探知市场信息、学习工艺改革、了解新的茶叶品牌。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在得知这一消息后,郑金贵喜笑颜开,她认为扶贫和茶叶有莫大的关系,不仅可以提高山区农民的收入,简直就是对山区农民直接的扶贫。

“山上的茶农特别辛苦,现在采茶的农民太少了,大家都出去打工了,只留下小孩和老人。种茶本来是为了富民,但是农民并没有收到更多的利益。”在她看来,茶农要赚钱就要提高茶农的种植水平,为此她一直奔波在最穷的山区里,将种茶制茶的知识带给山区的茶农,帮助他们早日脱贫。

在扶贫这条道路上,她一走又是四年。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帮助两个贫困县的茶农们暂时脱贫,她说,希望在2020年,能让这些茶农们实现完全脱贫。

“我和杨宝琛是同学,因茶结缘走到一起。走上工作岗位后,又共同选择了茶叶工作作为我们的毕生事业,在同一个目标下携手走过了半个多世纪。”郑金贵指着客厅墙上的金婚照片笑着说。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第四届四川茶业经济年会”上,郑金贵和杨宝琛夫妇荣获四川茶业终生成就奖。人们总是说坚持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郑金贵和杨宝琛夫妇用一生的时光去证明了这句话。

编辑: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