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市场 > 白酒 > 正文
路伊平:36年的民族情
来源:《华夏酒报》  2019-06-19 16:50 作者:张婷

在新疆这片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土地上,各民族之间上演着各种各样的故事。

36年来,伊力特酿酒三厂员工路伊平与哈萨克族朋友们互帮互助,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擦出了别样的火花。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精彩人生。

时间追溯到1983年10月,年仅19岁的路伊平,在阿勒泰地区参军入伍。经过三个月的新兵集训后,他凭借突出的写作能力,被指导员指派到特务连当文书,一干就是两年。

1985年,因为会说简单的哈萨克族语言,又擅长骑马,他被派往也拉曼维护站维护军用线路。

在离维护站一公里的也拉曼村,仅有一户汉族人家,男主人叫王建国。为了深入学习哈萨克语,在王建国的帮助下,他很快和也拉曼村的村民们打成一片,成为互帮互助的一家人。

当时维护站每月的马料费不够用,王建国带着路伊平向也拉曼村的村长申请了20亩地,善良的村长不仅主动给他苜蓿和小麦种子,还带着全村人帮着他耕地、播种,这让路伊平感动极了。

从那以后,路伊平积极帮村里的朋友们理发、拍照,一起唱歌、弹冬不拉,村里举行活动他都会参与。

有时因为排查线路多、距离长,路伊平就在哈萨克族朋友家借宿,借此给他们讲解部队军用线路的重要性。

各族群众间的互帮互助、你来我往,让路伊平原本枯燥乏味的生活变得充实快乐。

转眼三年的任务完成,路伊平也退伍转业回到家乡。由于当时通讯不发达,他与也拉曼村的村民断了音讯。

转业以后,因为没有合适的工作,路伊平利用自家的拖拉机干起了运输业务。

1990年的端午节,路伊平开着拖拉机从72团八连返回团部时,因路途崎岖难走,他意外在盘山道上翻了车。

当时天色已晚,没有行人过往,他被压在车下一整晚。

“我还没见到我未出生的孩子啊!”

就在他绝望的时候,一位找马的哈萨克族牧民恰巧路过,路伊平声嘶力竭地用哈语对牧民求教。

牧民听到声音,顾不上找丢失的马匹,急忙跑去,用车上的铁锹在他的身下挖一个坑,将他救了出来。

一夜的饥寒交迫,使路伊平动弹不得,牧民不顾劳累跑回家拿了馕、水和酒,一点点喂给他,等他恢复体力,又帮助他修好了车。

刚经过生死的路伊平急切地想见到亲人,没来得及向救命恩人索要住址和联系方式,便匆匆告别返回家中。

随后的日子里,路伊平仅靠着“牧民名叫伙佳”这一线索,多方寻找救命恩人。但由于牧民的放牧习惯,居无定所,加上同名同姓的人很多,报恩之事始终未有进展。

1996年,路伊平在72团部市场里开了一家商店,在与一位哈萨克族客人聊天时,无意说起自己被救的故事。

哈萨克族客人惊奇地告诉他 :“曾经救你的伙佳是我的邻居!”

在这位客人的引导下,路伊平骑着摩托车,带着写好六年的锦旗,找到了伙佳。

往后的日子里,无论是婚丧嫁娶、大事小困,只要伙佳家中有事,只要一通电话,路伊平都第一时间赶去帮忙。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

路伊平在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路上走了36年,他找到了自己的救命恩人,也再一次见到了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也拉曼村民。

2017年夏天,他拜访了当时帮助过他的每一位村民,为他们送上最真挚的礼物。

在老朋友王建国家中,听到王建国80多岁的老母亲那句:“这么多年你去哪里了,怎么才回来呀!”让路伊平潸然泪下,扑在老人的膝前。

路伊平说,这是感动的泪水,是离别30年再相聚激动的泪水,也是他30多年来最大的心愿。

编辑:赵鑫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