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关注 > 正文
风雨百年,不负韶光
来源:《华夏酒报》  2017-01-13 09:40 作者:李冰玉

1月6日,《华夏酒报》记者一行叩开“酒界泰斗”秦含章的家门——北京团结湖旁某居民小区的一间小三居。

即将迎来109岁寿诞的秦老,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端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到我们进来,秦老微笑着起身让座,并让家人端来茶水、点心,亲切地打着招呼。

《华夏酒报》总编辑、中国酒业新闻网总编辑韩文友把最新一期《华夏酒报》递到秦老手上时,曾担任《华夏酒报》名誉社长的秦老用两只放大镜交叠在一起,翻看几分钟后,欣慰地说:“《华夏酒报》办到现在不容易,内容丰富,质量提高了,可读性增加了!”

教育家、食品发酵工业专家、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顾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所名誉所长、高级工程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对秦含章这位跨越两个世纪的百岁老人来说,这些不仅仅是耀眼的头衔和称谓,而是蕴含着他生命中的一段段经历,凝聚着他毕生科学报国的心血,记录着这位“酒界泰斗”的百年传奇。

无咎无誉,可贞含章

1908年2月19日,秦含章出生于素有“太湖明珠”之誉的江南水乡、中国民族工业摇篮的江苏无锡。锡山秦氏是江南的名门望族,秦含章年幼时看到家中族谱,开头第一页赫然写着“远祖秦观”。或许是家族传承的文人基因,秦含章的父亲秦汝煜饱读诗书,18岁就中了秀才,设馆教书,收入很少,母亲苏氏辛勤劳作,也仅够温饱。秦含章名字中的“含章”二字出自《易经》中的一个卦爻,“无咎无誉,可贞含章”八个字足以表达秦含章颠沛流离又流光溢彩的一生。

秦含章是家中最小的孩子,被过继到姑母家中,七岁时亲姑母和继姑母相继离世。此后,他渡过了三年食不果腹的日子,白天跟长工下田,无书可读。

9岁时,亲生父母得知秦含章的境况后,将其接回家中。他决心要读书识字,学会立世兴业的本事,首先在父亲的私塾里学习《三字经》、《千字文》等经典,并每日练习书法。但秦含章并不满足于诵读这些“古老的经典”,1924年,同镇的两位大学生回乡开办暑期补习班,不收取任何费用,秦含章第一次接触到英文、数学等现代学科科目,从此,步入了现代科学的大门。

1925年,秦含章考入位于无锡的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院。入学一段时间后秦含章得了痢疾,中医、西医都没有治愈,因而休学在家。后来江苏省立第三师范改为江苏省立无锡中学,上学需收取学费,因家中无力负担,距离毕业还有两年的秦含章辍学了。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创办的第一所国立大学——国立劳动大学在上海江湾正式创立。1928年,秦含章考入国立劳动大学农艺系,每天一半时间学习,一半时间劳动。经过几年努力,终于完成了他的大学梦。

1931年,受在上海经营地产和银行业的无锡籍商人匡仲谋资助,秦含章顺利进入比利时圣步律国立农学研究院农产工业系学习,1935年毕业,获得工学候补博士及国授“农产工业工程师”的学位。比利时是一个啤酒的国度,在布鲁塞尔上大学期间,秦含章曾进入威尔曼哥本斯啤酒厂做实习工程师,第一次与酒结缘。

1936年,秦含章进入德国柏林大学化学及发酵学院学习啤酒工业。

孜孜以求,不负韶光

1936年9月,秦含章学成回国,先后执教于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国立中央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1948年~1949年,任江南大学教授兼“农产制造系”主任。期间颠沛流离,用他自己的话说:“舌耕生涯艰苦,生活没有保障,年年等接聘书。”秦含章对教书萌生了退意。

后来,秦含章的二哥秦柳方推荐他到北京工作。也正是这件事改变了秦含章的一生,也改变中国发酵领域的格局。

1950年,由时任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签署的任命状,任命秦含章为食品工业部及轻工业部参事。秦含章对这纸调令极为看重,直到现在仍收藏在家中,轻易不许别人碰触。

1957年,秦含章编写了《酒精工厂的生产技术》一书,大受酒类从业人员的欢迎。

1958年,他编写出《朗姆酒酿造概要》,从国外引进朗姆酒酿造技术,在国内试生产,收效显著。

1960年,轻工业部食品工业科学研究所的食品室与轻工业部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合并,成立轻工业部食品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秦含章被任命为首任所长。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装备技术条件不足、经费缺乏等重重困难,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科研活动,并深入基层企业开展技术攻关,为中国发酵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当时,青岛啤酒浑浊的问题由来已久,作为出口产品之一,青岛啤酒的质量对当时的国家外汇收入影响很大,秦含章先后两次到青岛啤酒厂深入车间,解决问题,经过他与啤酒厂科技人员多次试验,研发出“配制啤酒”;他借鉴西方黄酒工艺,改良中国黄酒生产工艺;亲自带队去法国学习葡萄酒酿造工艺,深入张裕葡萄酒厂解决技术难题……秦含章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大酒厂,扎实的科学理论功底、对于中西方酿造工艺的把握和长期深入基层的科学实践,使他很快成为全国顶尖的酒类专家。

主持试点,重振汾酒

1963年,第二届全国评酒会在北京举行,汾酒排名并不理想。时任杏花村汾酒厂厂长的秦斌在大会总结时站出来说:“汾酒是山西省的传统酿酒企业,贡献很大,不能任其落后。既然汾酒现在质量不理想,我们要求部里派秦含章专家到汾酒厂把关做好,恢复汾酒原有的质量和名声。”正是这样的机缘,开始了秦含章在汾酒厂两年多的工作和生活经历。

1964年,轻工业部食品局、发酵研究所、山西省轻化工研究所和杏花村汾酒厂成立“总结提高汾酒生产经验试点工作组”,由秦含章带队,经过两年四个月的辛勤努力,才有了如今品质醇美、清幽淡雅的汾酒。

在工作上,秦含章是个少有的“拼命三郎”。他一方面参加现场生产劳动,下土窖研究微生物;另一方面带领工作组成员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酿造工艺和分析方法,运用到技术攻关和生产实践。

在汾酒的试点工作是从制曲、原料、工艺流程到检测方法等各个环节开始的,直到1965年,才找到汾酒质量下降的原因。由于分析工作量非常大,又不擅长芳香成分分析,秦含章联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所、上海有机所等单位对汾酒进行了全方位分析,第一次使行业内对酒的分析到分子水平。解决了汾酒质量问题,秦含章回到北京后写出《怎样以多、快、好、省的方法提高汾酒生产的质量和产量》的技术资料,全文超过60万字。

众所周知,中国白酒有四大香型,秦含章的工作使白酒香型划分以酒体所含物质为准,改变了依靠味觉品评的局面,这对于白酒香型的划分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也被沿用至今。

汾酒试点工作对中国白酒行业来说意义非同寻常,著名白酒专家沈怡芳认为:“新中国白酒产业是靠试点起家的。”

在山西汾酒试点工作的同时,秦含章先后8次参加了异地茅台研究试制。经过汾酒试点工作与异地茅台试制的深度研究后,秦含章认为,茅台和汾酒一样,酒中独特的香气和色泽是特殊自然环境下的生物群所决定的,历代酿酒师勤劳和智慧凝聚成的工艺传统两个基本条件,不可或缺。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文革开始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有着海外留学和“白专道路典型”双料背景的秦含章受到剧烈冲击。1966年,妻子杨文蔚被迫害自杀过世,成为秦含章心中一道不能抹平的伤痛。

某一天,一群“造反派”闯入秦含章家里,将家中值钱细软抢掠而空。然而,相比起抄家,更严重的苦难遭遇才刚刚开始。从外地出差回来的秦含章被捆绑起来,扣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被关进“牛棚”,强迫劳动改造达9个月。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低头认罪”后,秦含章才得以从“牛棚”放出来,终于可以回家。

1968年,轻工业部食品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搬迁到江西分宜,秦含章也随着机关被下放到江西。60多岁的他又重温了一遍童年时光:喂猪、下田,他从未抱怨过。对于秦含章来说,最难的不是劳作,而是失去了母亲的孩子们。二女儿被发配到北大荒插队,大女儿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河南焦作教书,儿子秦大文被留在江西分宜,没有受到更好的教育,是秦含章心头的一块伤痛。

文革后期,形势有所好转,秦含章克服困难,悄悄开始了一些科研工作,并陆续发表了一些论文。1974年,秦含章受邀参加全国名白酒技术协作会议,在会上作了《名白酒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方法》专题报告,受到业内广泛关注。

1975年,秦含章经朋友介绍认识了营养学家索颖,用他自己的话说:“在见到索颖照片那一刻,一颗心就这样沦陷了。”秦含章几乎每天都会给索颖写信,诉说前半生遭遇的经历与坎坷,畅谈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他的一封封洋溢着真挚感情的情书感动了索颖,也是这一年,他们领取了结婚证。婚后分居两地,工资遭到扣发,秦含章夫妇很少有见面的机会,却仍然为着爱情坚守了下来。

秦含章一身傲骨铮铮,他如生长在四川长宁的竹子,坚毅而温和,从不曾放弃一丝希望,每一次坚持过后,总有新的收获。

文革结束后的1979年,轻工业部食品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搬回北京,秦含章也恢复了所长职务。由于发酵所原址被占,几经周转,在邓小平同志亲自干预批复后,才有了重建后的轻工业部食品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

自此,经历了70多年坎坷而不懈奋斗的秦含章,终于过上了安稳的生活,收获了幸福。

妙手文章,廿载华夏

转眼百年,所有风雨都已过去,如今的秦含章淡定从容。

作为中国发酵工业科技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作为酒界泰斗,秦含章自然与酒业有着不解之缘。而更值得一提的是秦老与《华夏酒报》的渊源和不解的情缘。

自1989年《华夏酒报》创刊到2009年,秦含章一直担任着《华夏酒报》名誉社长,与中国酒类行业、《华夏酒报》一道风雨兼程、砥砺前行。

当韩文友总编辑汇报完《华夏酒报》近期工作以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思路后,秦老深有感触地回忆起《华夏酒报》25周年报庆时的情景,并语重心长地嘱咐:“要继续一如既往,办好报纸,传播行业知识。”

最后,让我们重温秦老2014年为《华夏酒报》创刊25周年所写的纪念文章,来诠释秦老与《华夏酒报》的不解情缘。

1967年,从我调任国务院第一轻工业部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开始,就将自己的青春全部奉献给了共和国的建设事业。我与酒业有着不解的情缘,也与《华夏酒报》渊源颇深。

2009年,我应邀出席了《华夏酒报》主办的“中国酒业华夏论坛”,总结了中国酒业大小酒种23大类的风格特点及发展情况,用写诗方式赞颂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推动中国酒业发展的60家优秀企业、60名卓越人物,并题诗庆贺《华夏酒报》创刊20周年。

时光荏苒。今年4月,当我被告知今年是《华夏酒报》创刊25周年时,感慨良多。追溯往昔,我清晰地记得,正值《华夏酒报》孕育期间,烟台筹办《华夏酒报》的有关领导就与我取得了联系,征求我对《华夏酒报》创刊的意见、建议。在报纸出版样刊、申请刊号时,我亦给予了些许建议。我是看着《华夏酒报》从萌芽到成长,我对《华夏酒报》给予了厚望,倾注了情感。

1989年,在《华夏酒报》创刊之初,我被聘请为报社顾问。作为顾问,我非常认真地审读《华夏酒报》刊载的每一篇文章。直到现在,也会争取把关键问题的看法反馈给报社,为《华夏酒报》的发展奉献绵薄之力。同时,我也多次在《华夏酒报》上撰文,发表对行业的看法,希望对行业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华夏酒报》创办从最初的每期对开黑白4版,到现在的52版彩色国际开版,版面更多,排版更灵活、更美观了,现在报纸内容也已经从以前侧重技术转为现在技术、市场、行业兼具了,深度分析的文章多了,更具有可读性了。《华夏酒报》是“酒行业的人民日报”,报道的内容真实、及时、准确,向行业传播与行业有关的最新时政要闻。《华夏酒报》坚持做“对中国酒业负责任的媒体”,一直在培养行业的专家型记者,一直在撰写前瞻性文章,引导行业发展,不愧被业界人士称为“中国酒行业的人民日报”。

我一直在关注《华夏酒报》的成长,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期许《华夏酒报》继续向行业传播正能量。我认为,报纸文章有深度是好事,不过长文章应精炼,尽量浓缩短一些。对于我们这些忠实的老读者而言,我建议《华夏酒报》不妨借鉴一下《参考消息》,出版大字版,方便老年读者阅读。

在《华夏酒报》创刊5周年、创刊2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我均为之写诗作赋。今天,值此《华夏酒报》创刊25周年之际,我特题写小诗一首,聊表心意:

华夏酒报有赞歌,

各方读者不放手;

洛阳纸贵成本重,

祝贺长时发行多。

编辑:王玉秋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