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顺宁(云南省凤庆县旧称)到下关(隶属云南大理)的古驿道,开辟于元成宗大德五年(1302年),距今已经700多年的历史。
1954年,祥临(祥云—临沧)公路开通以后,茶马古道“顺下线”便逐渐冷清下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凤庆到鲁史公路的开通,“顺下线”从凤庆到鲁史犀牛渡一段就显得更加冷清,并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而鲜为人知的是,这段茶马古道曾接待了徐霞客。徐霞客当年投宿过的鲁史镇的大院,几经修葺,保存尚好。
1639年农历八月十四日,徐霞客在高枧槽梅姓人家投宿,次日从澜沧江一个叫扁渡的地方过江,抵达鲁史。
据《顺宁县志》载,自古以来,鲁史为顺宁通往蒙化、下关、昆明的必经之路,茶马古道南北横贯其境。以鲁史为中心,南路由鲁史至金马、松林塘、青龙桥、新村至县城,一直南下至临沧、思茅、西双版纳,直达东南亚国家;北路经犀牛出县境,经巍山、大理,东至省城,北上丽江、西藏,直达印度等国家。
应该说,由于澜沧江的天险,中原文化向南推进中在鲁史放缓了脚步,恰恰就是这样成就了鲁史的发展。
鲁史古镇形成于明万历26年(1598年),也就在这一年,明朝在这里设立巡检司,系隶属顺宁府管理江北地区的行政管理机构,由于过往的商人很多,且又不得不在鲁史歇息逗留,街场渐渐形成了三街七巷一广场的基本格局。
重回1639年的鲁史
1639年,54岁的徐霞客于农历八月初五从习谦进入凤庆,十五日从高简槽出发,于下午到达鲁史。据说,徐霞客投宿在丁家,如今,几经修葺的丁家大院保存较好,虽然默默无语,但人们似乎可以在这里找到徐霞客的印记。
翻开徐霞客的《滇日游记》,便会与1639年的鲁史重逢。
惜墨如金的徐霞客,却用了较长的篇幅对阿鲁司作了记录:“三里,蹑冈头,有百家倚冈而居,是为阿禄司。其地则西溪北转,南山东环,有冈中突而垂其北,司踞其突处。其西面遥山崇列,自北南纡,即万松、天井南下之脊,挟澜沧江而南者;其北面乱山杂沓,中有一峰特出,询之土人,即猛补者后山,其侧有寺,而大路之所从者。余识之,再瀹汤而饭,以待驼骑。下午乃至,以前无水草,遂止而宿。是夜为中秋,余先从顺宁买胡饼即烧饼一圆,怀之为看月具,而月为云掩,竟卧。”
一生游历天下的徐霞客,从江苏远至云南,究竟有何故事。
明崇祯十二年(1639)农历八月初六,徐霞客从右甸(今昌宁)到顺宁,在龙泉寺食宿二日,有住持以茶招待。住持给徐霞客冲泡的是当时有名的太平寺茶,泡茶用水取自龙泉。徐霞客喝得荡气回肠时,住持又进屋很神秘地从一个红木箱里取出一包东西,放到徐霞客面前,对徐霞客说:“这是另一种茶,叫‘凤山雀舌’,采自云遮雾罩的凤山,前一泡‘太平茶’浓醇而回甘,这一泡‘凤山雀舌’一定让你满嘴留香。”两泡茶竟让徐霞客喝出一种留恋来,据说他将担子中的银子拿了些出来,换得一袋茶带在身边,解渴除热,当宝一样收藏。
徐霞客从凤庆到云县,曾设想从云县返回昆明,不料云县无其他陆路可通。时逢八月,澜沧江水涨,舟渡难以安全过江。徐霞客在云县数日后返回凤庆,住东山寺,在寺中又品饮了东山白胶泥土种出的东山名茶。与龙泉寺住持泡法不一样,东山寺住持用一青石板架在炭火之上,再放些茶叶,边炒边抖,茶叶泛黄出香,再置于杯中,以沸腾的水冲泡品饮。白胶泥土的滋味溶进了青石板的气息,普通的芽叶,竟萌生出别样的鲜香,这让徐霞客连声叫好。
带着对茶的回味,农历八月十四日徐霞客从凤庆城经青树、红塘、三沟水到了高枧槽(今凤庆马庄村)。“又下三里,过一村,已昏黑。又下二里,而宿于高枧槽。店主老人梅姓,颇能慰客,特煎太华茶昆明产名茶,亦为云南三名茶之一饮予。”梅氏让徐霞客感慨不已,遂取出随身携带的纸笔,写下“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
这“香泉”、“新茶”的产地就是有着五百年种茶历史的凤庆县大寺乡马庄村。在滇西澜沧江边这个只有56户人家的小村落,早在明朝便进入徐霞客的游记中,这段文字虽然简短,却是一幅画,历经数年,仍然从粒粒文字中,体会得出浸淫其间的太花茶香。
徐霞客此行游,一说是,为了完成僧人朋友静闻所托,将刺血而就的《法华经》送到云南鸡足山悉檀寺。
据载,1639年除夕,徐霞客抵达悉檀寺,完成静闻的心愿,他感慨万千:“此一生,已胜人间千百生。”离开鸡足山,徐霞客继续前行,本想着“入剑阁蜀道,探峨嵋胜境。”然而,刚翻越昆仑山,他就倒下了。足疾深入骨髓,他已双脚尽废。一帮朋友将他抬回了老家。
回家没多久,徐霞客就病逝了,享年56岁。
茶马古道上的重镇
1761年澜沧江青龙桥建好后,茶马古道“顺下线”也挪了个过江的方向,不再从扁渡乘竹筏过江,而改由从新村街方向的青龙桥上过去。作为过江之前重要的站点,新村街自然形成了比较热闹的市场。进城的马帮经过黑山门,青龙桥,酒坊,新村街是唯一的食宿之地;出城的马帮,同样只能在这里食宿。
有了青龙桥,商旅便与日俱增,外地商人纷纷进入鲁史开设商号,看准这里的商机,川黔会馆、西蜀会馆、滇西会馆等应运而生,胡庆祥绸缎、胡泽春百货、刘记餐馆、赵记金行、俊昌号茶叶比比皆是。特别是俊昌号茶叶,老板骆英才既做销售,也搞生产,鲁史最早的茶园就是骆英才出资垦殖。这块茶园如今还在,遗憾的是,彼时的老茶树,因为低产,多数被改造。
鲁史不少人没种一棵茶树,却长期经营着茶叶,可以说是一片茶养活了鲁史。每到春茶上市之际,勤劳的鲁史人都会深入茶山收鲜,然后带回家中制作。那时候多是纯手工揉捻,当天收购的鲜叶是不能过夜的,做茶的人实在辛苦。然而,又是这些做茶的人家,传承了浓郁的地方茶文化,恐怕到现在每家都有烹茶的小土罐吧。不论是三道茶,还是百抖茶;不论是以茶入药,还是以茶入飨,家家都有一套茶叶菜谱。有些人家直接把茶叶生意做到巍山下关,随着这片茶叶离开鲁史。而坚守在鲁史的人,则喜欢茶香氤氲的生活,认为这就是该过的日子。
金马村隶属凤庆县鲁史镇,地处鲁史镇南边,是茶马古道一个重要的驿道,到鲁史或去新村街,前后都是30多公里,恰好是旧时马帮的一个站距,所谓“前不巴村后不着店”就是指金马所处的位置,因此,不论是北去的马帮还是南来的客人,都会选在金马住上一夜。
正是通过这条古老的茶马古道,大量的滇红茶源源不断地运往他乡。
另外一个叫塘房的地方,尽管是茶马古道上一个临时落脚点,但不容忽略。茶马古道穿村而过,对该村的影响很大,甚至可以说是有茶马古道,才有塘房人的生活。26户人家都有给马帮提供过服务的经历,马帮途经此地,虽然不在此住宿,却会在这里放马休整。
从凤庆到犀牛渡口,唯一还能见到锈迹斑斑的马掌、勒痕累累的拴马桩以及闲置不用的马驮马鞍的地方就是塘房。现在,从箐门口到塘房,尚有4公里左右的茶马古道保存完好,因为是石头铺设,疯狂的野草也无法擦掉这一路的痕迹,反倒是时间越久,越呈现出古道的光彩来。
石头是塘房人的全部。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5至6米高;以石板盖顶,风雨不透。除檩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一切都朴实无华,却固若金汤。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防火。塘房许多男人都有把小块小块且杂乱无章的石头砌得笔直的本事。大一些的石块则用来铺地板,更大的则用来拼装水缸,喂牲口的食槽也是用石块凿成。石桌、石凳、石缸、石杵臼、石磨显示出原始古朴的土著文化特点。
如今,塘房村是凤庆县十大特色乡村之一,茶叶已经成为塘房村主要经济作物,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茶马古道漫长的历史影响。
鲁史作为滇西顺宁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有长年马帮驮马1000多匹,并开办马店,有兽医,成立民间运输站。20世纪70年代初,凤庆县至鲁史公路修通后,这条古道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作为茶马古道上的古镇,鲁史对凤庆旅游业的发展,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鲁史的故事,徐霞客写不完,也永远说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