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市场 > 白酒 > 正文
伊力特:汪洋中的一条船
来源:《华夏酒报》  2017-07-11 15:50 作者:刘小芳 史欣玉

第一次见到汪洋,是在伊力特公司近日组织的一次采访活动中,当记者走进彩丰印务有限责任公司丝印车间时,身穿整洁干净的蓝色工装、理着小平头、浓眉大眼、膀阔腰圆的他正神情专注,动作娴熟地从机子上收下一片片“伊力老窖”酒盒彩页放在晒纸架上。

车间主任刘志新告诉记者,因儿时感冒发烧,治疗不慎,汪洋落下双耳失聪的遗憾。汪洋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在明亮的教室里大声朗读,字也认得不多,更没有钱去聋哑学校学习手语。看着同龄人一个个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看着父母为养家糊口而艰辛操持,汪洋着急了,心想:自己不能这样活着,不能成为父母的负担、社会的包袱,要为自己,为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10年前,新疆伊力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筹建福利性包装印刷企业彩丰印务有限责任公司,大批招用残疾员工,已经是26岁的汪洋终于有了工作的机会,经招聘,他成了丝印车间的一名丝网印刷机辅助工。没有健康的体魄,更没有一般人的文化素质,在城市充满竞争的就业环境中,能有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对汪洋来说真是“天赐良机”,汪洋对企业充满感激,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

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收纸工作,对于汪洋来讲,仍然需要费心费力去掌握。起初,汪洋动作很慢,领机印刷好的纸张他总是来不及放在输送带上,一天下来,印刷质量虽然不错,但是速度一直提不起来。

在领机、同事、领导的帮助下,他反复练习,不断总结经验。渐渐地,他发现只要和领机配合好,利用领机印刷纸张的空档将上一张印刷好的纸张放在输送带上,才能既保证速度,又保持纸张温湿度,提高印刷质量。熟能成巧,自从掌握了工作的技巧,他工作速度明显提高,产品质量也大幅度提升。抽纸、放纸……汪洋固定着这样不变的节奏整整10年。

像汪洋这样的聋哑人在丝印车间还有十来个,几乎占了车间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丝印车间质检员陈君是老员工了,她见证了汪洋的每一步成长。据她介绍,在车间定期的生产成品检查和成本核算中,汪洋经常由于较高的产质量而受到嘉奖。

公司领导不仅平时对他嘘寒问暖,逢年过节还送去米面、清油以及慰问金。汪洋心里充满了感激,总想着为大家多做点事回馈社会。

当公司领导得知,汪洋的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靠种地为生,比汪洋大四岁的哥哥汪世海也是一名因病致残的聋哑人,为了帮助他们一家人,特意安排哥哥汪世海也进入丝印车间工作,全家人的生活都有了着落,汪洋十分感动,从那以后,工作更认真了。不靠国家救济与政府补贴,每月4000多元的工资收入不仅能养活自己,还可以照顾家人。

2016年,汪洋两点一线的生活有了小改变。同样是残疾人的朱晓刚进入丝印车间,两个同龄人迅速熟悉,成为知心好友。汪洋教朱晓刚工作的技巧和手语,朱晓刚教汪洋识字。两个人相互学习,相互鼓励,让单调的生活多了些许色彩。在汪洋的帮助下,朱晓刚也能高速高效地完成工作了。

同事童伊萍身体不好,离异后,独自抚养一子。前几年,经济困难的她家住平房,一到冬天就要买好几吨的煤炭。汪洋是个热心人,没等童伊萍张嘴,就主动提出帮她把煤炭挪进库房。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让汪洋在车间里人缘很好,提到汪洋就有很多人点赞。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谁都无法泅渡谁,只有你自己,才是自己的摆渡人!”

上苍给了汪洋完整的身躯,却按下“静音”键,把他的世界从此屏蔽,然而天无绝人之路,人生的磨难,孕育了汪洋自强不息的毅力与求存的积极精神,靠着社会的政策和自己的摆渡,汪洋在社会上生存了下来。他的世界简单却充满阳光!

编辑:王丹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