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技改后三号炉的脱硫脱硝除尘设备,既先进,又达到国家的环保排放标准,和当初建厂真是没得比。”建厂初期就在新疆伊力特股份实业有限公司热电厂工作的老员工范国明感慨地说。
上世纪90年代初,汽电短缺的矛盾成为制约伊力特白酒业发展的瓶颈。因电压不正常,烧坏电机,停电停水,一年损失数百万元。建造热电厂,势在必行。
热电厂初始投资1800余万元,建筑面积4050平方米,1991年7月破土动工,1992年11月25日开机调试,1993年11月25日正式运行发电。
任何新生事物总是有它的缺陷,一年后,背压式汽轮机供汽不足、蒸汽浪费大的缺点显现出来。经过论证,厂里决定将背压式汽轮机更换成凝汽式汽轮机。本着节约成本的想法,请来了独山子炼油厂及伊犁电厂的工程师当指导,厂里组织力量自行技改。当时热电厂参与技改的小组成员有时任厂长张富国、书记胡彦良、技术员范国明和维修工邵红军。他们认真分析设备原理、克服配件难买等困难。每天工作时间都在十二小时以上,最终顺利完成技改,凝汽式汽轮机的功率由800KW提高到1500KW。
然而,当年技改完运行时的“飞车”事故,让很多人心有余悸。“飞车”是汽轮机事故的专用名词,是指汽轮机超速使转子的离心力增大,当叶片超过其能承受的离心力,就会使叶片飞出,造成事故。
那是1994年秋天的一天,凌晨5点多,当时当班的汽轮机组班长李新文回忆起那时的情况仍历历在目:“几秒之间转速表急剧上升,我立即出了主控室进行应急处理,但机组转速仍继续上升。从5000到6000、7000、8000、9000最后达到9999,这时汽轮机机头颤动,伴随着强烈的震动,巨大的怪叫声已经让人无法忍受,厂房顶上的水泥沙袋都震了下来,全厂停电,发电机的碳刷闪着蓝色的光,配电柜着火,也冒着蓝色的光。整个厂房乌烟瘴气的,什么也看不清。”
当时运行值长程岗及时关闭了对外供汽模板手动门,强制停止汽轮机对外供汽,切断汽源,没多久,汽机转速慢了下来,一场危机化解了。但当时的景象都深深地刻在大家的脑海里,也迫使大家正视自己的工作,明确了安全的最深意义。
此后又发生过2次“飞车”事件,幸好因为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所以很快就解决了问题。
就像不经历挫折的孩子长不大一样,一个厂子的成长也要经过磨砺,才能成长为坚强的堡垒。在热电厂建厂的过程中,很多小创新、小技改就是从这些鼓励人心的话语里诞生出来的。
厂里自行组织力量改进除渣方式,每天节电720度,既方便,又节约成本;改进小锅炉供水方式减少专职人员4名,一年内节约资金34151元;改进热水循环系统,提高热能利用,使原来用河水的水温平均由10度提高到35度,除氧效果由70%提高85%,用于除氧耗汽量由每天64吨降至46吨。
这些小小的成果都源于员工们在工作中的发明创造、源于他们对伊力特大家庭的爱、源于他们对伊力特无私的奉献。2000年6月,热电厂运行一值迎来了建厂至今以来最高的荣誉奖项,获得了共青团中央授予的“全国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随着白酒主业的发展,原有的锅炉渐渐地已经不能适应生产的需要,1999年底,伊力特投资新建了35吨锅炉,后又于2010年5月投资800万元将原有2台20吨/小时锅炉改造成2台30吨/小时循环流化床锅炉。
2015年初,公司投资3980万元对热电厂再次进行技改。技改后,对周围环保带来不利影响的伊力特酒一厂和72团5台供热小锅炉全部被拆除,附近的居民都说这是造福人类的环保工程。
回顾从建厂初期到现在的长足发展,热电厂虽然历经了风雨和磨难,但是凭借着伊力特人“追求无止境,第一是个性”的信念,最终战胜了重重困难,不仅成为酿酒生产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还实现了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为当地山青水绿贡献了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