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10月郑州糖酒会之前,有朋友问我如何看待这次糖酒会,我回答一个字“冷”。结果和我的预想毫无二致——这次糖酒会“和郑州夜晚的天气一样冷”。
除了一如既往的几家欢乐几家愁之外,笔者走过路过之处,招商情况基本和广告力度成反比。这样看起来,倒是周边的旅游景点赚取了不少门票和交通收入,这大概是糖酒会对河南最大的贡献。
中小品牌在招商过程中,都殷切希望借助这个“天下第一会”一飞冲天。就像那些满怀梦想的少男少女参加各种名目的选拔赛一样,即使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面临被残酷淘汰的命运,在镜头前涕泪滂沱、伤心欲绝,也仍旧义无返顾。尽管笔者很佩服这种精神,但却不赞成这样的不理性。
全面撒网,重点难培养
中小生产型企业和名酒企业的OEM商总是把大师们的话奉为圣旨,以为前面总有若干饥渴的经销商捧着银子等待自己。
而在各地报纸登载的整版整版的招聘广告中,酒类企业也总是占有相当的比例。企业们都想着销售精英手中握有重要的客户资源,瞬间能够变现成为自己的重要力量,于是,在急功近利的心态下,营销费用直线上升,而销售回款却始终不尽如人意。
对此,我们不能只责备销售人员,但我们可以简单地算一笔账。销售员工作辛苦,名片上印的头衔不是大区经理就是省级经理。而我们祖国的版图很大,连播放天气预报也要好几分钟,今天匆忙到一个地方见个面,事情还没说完又要马不停蹄去别的地方,这样一个月下来,时间大多花在路上,和经销商在一起的时间却不到1/10。
况且,销售员是小媳妇拿钥匙,当得了家却做不了主的,再加上和经销商的感情没有培养好,怎么可能会有回款(瞎猫逮着死耗子的偶然现象不在此列)?
一直认为,五粮液是位英雄母亲,生了很多子女,在前些年,沐浴着不成熟市场经济的春风,侥幸培养了几个比较争气的子女,可生到后来,弟弟妹妹们也想学着哥哥姐姐的样去做一把,没想到的是,市场环境变了,于是,纷纷铩羽而归。
精确制导,蹲点最实效
蹲点,按照现代成语词典的解释,就是较长时间到某个基层单位,参加实际工作,进行调查研究。
而蹲点通俗的说法,就是集中一段时间,到基层单位去解剖“麻雀”,进而发现问题,理清思路,指导更大范围内的实践。这既是基本工作方法,也是密切干群关系的一条重要途径。
从社会学角度看,蹲点属于实证型调研。它既不是按照预先拟定的理论框架去收集材料,也不是根据调查材料简单归纳出一般结论,而是直观社会本身,以鲜活的人、事、物来反映调查对象本质,给人以启示。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蹲点调查在不少人看来已不再重要。他们总爱说,如今是信息时代,蹲点调查“老掉牙”。其实不然。信息技术无论多么先进,也不能代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离开了“源头活水”,最易因“雾里看花”而产生错误判断。今天,我们仍需要多搞些蹲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