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夺央视“标王”,当时的秦池酒厂厂长王卓胜(右一)和销售负责人姬长孔(右二)成为媒体追踪的热点人物。 秦池东山再起,是一件让人激动的事情。笔者一想到这其中的挑战,就感觉会是一场“刺激”的较量。这场企业与市场的较量,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策划力量与消费者心智的较量。
秦池是怎样倒下去的?圈内无人不知。这个经典的案例,屡屡被人拿来作为反面教材,警醒那些懵懂的经营者不要低估公关的力量,要随时做好迎接危机的准备,要懂得在消费者那里留下回旋的余地。
说一个谎言,就要用一千个谎言来弥补,但仍旧不会圆满。
秦池说谎了,它在消费者的认知里撒下了万劫不复的弥天大谎,媒体都在说它的产能跟不上销量,于是,“勾兑”成了无可遁形的罪魁祸首,自以为是公开的秘密毋须多言,却不曾想,消费者这一次真的都成了“傻瓜”,于是,灭顶之灾顺理成章地出现了。
而“坏事传千里”的真言,更是让声名狼藉的秦池远播千里。
那么,10年之后,秦池在消费者心目中是什么?骗子?罪人?不幸者?无辜者?
其实,笔者认为,秦池应该视自己为“忍者”,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年茹苦的沉寂,如今要再出岐山,恐怕尘世间的凡夫俗子们都会闻风远避。
抛开白酒消费者的需求与习惯不讲,单是一个没落品牌的重生就不只是几则广告所能挽回的。或者说,秦池的崛起不应该是从广告开始,它此次复出的成本应该比任何一个新品牌所需的代价都要高,因为它不可避免地要收拾好之前千丝万缕的“孽债”。
这样一个曾经名噪一时的大品牌,总会难免割舍不下它昔日的辉煌,但是,再浓密的阴云也会有阳光透射的丝缕希望,或许就在面对身前阴影的时候,转身后就是满地的阳光。但秦池的转身,注定不会是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华丽的开场。
正如某些名人典故的演绎:儿时总会有种种不羁与劣迹,直到有一天,老师家长真的无法再原谅,想改过自新也很难再有实施的机会。于是,用功学习,可成绩还是不见有起色,老师父母依旧是冷眼相待,毕竟已经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坏学生,再用功也会被认为是装模作样的掩饰。
直到高中复读后考进一所不错的大学,才真正体会到“好学生”的优势,家人也才知道我是真的“洗心革面”,终于对得起父母了。过则改之,善莫大焉!大过还是要拿真正的实际效果才能证明自己的决心与改变。
从某种程度上说,消费者就是企业和产品的衣食父母,他们不去花钱,企业就不能赚钱。可“父母”对“孩子”失望了,绝望了,不给钱花了。因此,必须拿成绩说话。那么,秦池的成绩是什么?
当然,别无二样,任何产品都一样——品质!尤其是常喝酒、能喝酒、会喝酒的人,一品就知道。“五种粮食,六味补品”,而且很多情况下,他们都充当着意见领袖的作用,曾经的大品牌再一次现身江湖,自然不能跌了身价,要争取到这些高端领袖们的二度信赖,酒质是最根本的根本!
秦池自己有没有信心把握好酒品这一关,确实跟人品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在酒品过关之后,才是营销层面的示意。如何让消费者鼓起勇气,喝上故面重逢的秦池酒?如何告诉消费者自己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有久远的历史情怀?有精湛的酿酒工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