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的确是不平凡的一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各行业的市场表现均不如往年。尽管快速消费品被普遍视为具有“防御性”的行业,但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关市场研究表明,截至2009年6月的12个月中,城市消费者快速消费品的消费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4%。研究监测的60个品类中,有20个品类基本没有增长,甚至相对去年同期在销售额上有所下降。
然而,引起人们关注的是,中国县级市场,在过去12个月内的消费支出增速却达到8.3%,高出全国增长率约1个百分点。
那么,在整体形势不太乐观的情况下,中国的县级市场为什么会表现出如此活跃的增长态势?其背后到底有什么奥秘?又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发呢?
消费结构不同
透析市场问题时,一定要先看看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与行为,这有助于让我们看到问题的本质。
中国县级市场的消费增长率为什么看上去比一线城市要高?对此,我们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消费结构。
第一,高收入家庭的比例不同。
任何一家市场研究机构在做研究时,都会尽可能避免由调查样本带来的误差。因此,调查样后应尽可能在不同收入家庭上均衡分布。那么,到底如何监测高收入家庭?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中产阶级和富豪阶级已初具规模。据有关机构统计,中国至少有3000万以上的中产阶级和富豪阶级家庭。其中,年收入超过100万美元(约700万元人民币)的家庭在中国有40多万户。然而,一方面,大部分市场研究机构却很难对这些超高端的家庭设立样本户,以准确监测他们的消费行为。另一方面,在标准的统计里几乎没有一家“超高端家庭”,而这些“超高端家庭”恰恰都集中在一线城市。因此,当市场研究数据中显示城市增长率不如地县级城市时,这个结论是值得推敲的。尽管有些市场研究机构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通过样本的加权处理方式来淡化这个误差,但这只是数字游戏,真正的误差是难以避免的。
第二,消费观念的成熟度不同。
有人会说,一线城市也有穷人,县级城市也有富人,这没错。不过,这些情况在多数市场研究机构的统计中不会有太大误差,因为经验告诉我们,一线城市的穷人和县级城市的富人相对比较配合市场研究公司。在这里,我们真正关心的是,不同级别城市在消费观念成熟度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但在生活形态和消费性质上会表现得更加突出。由于一线城市的生活节奏明显快于县级城市,健康生活的态度也趋于成熟,因此,一线城市的消费者购物更加青睐“一次多量”和“情感化选择”。这不仅是大卖场在一线城市有较高占有率的原因,还是一线城市的品牌忠诚度相对较高的原因。
相比之下,县级城市却表现出“不够成熟”的一面。在一线城市趋于饱和的品类,却在县级城市表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如最典型的咖啡,在一线城市的增长率只有18%,而在县级城市却高达33%。但反过来再看真正的健康产品,如纯果汁、奶酪、乳酸菌饮料等品类,就在一线城市表现出绝对的优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