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营销 > 正文
(实战)“远嫁”他乡的乌毡帽该如何成长?(1)
来源:  2015-12-21 08:52 作者:
  乌毡帽“远嫁”他乡之始末

  众所周知,乌毡帽是绍兴当地一个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是绍兴一段时期内百姓的生活风尚。它代表着绍兴百姓质朴勤劳的风范,与乌干菜、乌篷船并称为绍兴的“三乌文化”。

  遗憾的是,绍兴人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块金字招牌的含金量和重要性,结果,乌毡帽商标被杭州某公司抢先注册。

  据悉,杭州的注册公司曾与绍兴企业接触,欲以10万元将乌毡帽转让给绍兴企业,却没有引起当地企业的重视。

  1997年,湖州安吉县的丰宝酒业有限公司独具慧眼,以130万元的高价将乌毡帽商标买走。自此,被绍兴人引以为荣的“三乌文化”中缺少了乌毡帽。

  就在乌毡帽商标被丰宝酒业有限公司(现安吉乌毡帽酒业有限公司)买走后,绍兴政府和商界意识到了问题,开始派人与丰宝酒业及当地政府协商,试图购回乌毡帽,但都无功而返。

  而丰宝酒业有限公司尽管取得了乌毡帽商标,但在市场运作、品牌运作和文化运作上,却面临着很大的困局,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乌毡帽作为绍兴的特有文化,丰宝酒业该如何进行运作?

  按理说,丰宝酒业应该对乌毡帽的文化大书特书才对。有不少酒企为了塑造品牌文化,甚至会杜撰一个故事或典故,来塑造品牌的历史渊源,增加品牌的文化含金量。

  我们再来看丰宝酒业,无论是公司网站还是其他的对外宣传,我们都看不到以乌毡帽文化为主线所进行的任何运作。那么,是丰宝酒业不需要乌毡帽原有的文化底蕴,还是乌毡帽原有的文化底蕴不适合丰宝酒业的需要?

  事实上,这两个答案都不是。原因很显然,如果公司不需要乌毡帽原有的文化底蕴,或者乌毡帽原有的文化底蕴不适合公司,那丰宝酒业根本用不着花130万元的巨资去购买乌毡帽商标。

  那么,丰宝酒业究竟为什么放着这样的文化经典不去大力运作呢?

  笔者考虑,乌毡帽之所以被低调运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乌毡帽本属绍兴文化,而作为非绍兴企业的丰宝酒业,运作乌毡帽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于是,就出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个比较模糊的运作理念——“乌毡帽,盖了帽”。这是丰宝酒业现在主打的广告诉求。但怎么听,都感觉很空洞。

  也许有人会说,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有产品特别好的意思,但细加分析会觉得并非如此。

  第一,尽管其直观的意思是产品好,但反过来想想,一家企业到现在还在诉求产品的好坏,只能说明该企业依旧处在卖产品的阶段,运作层次不高。此外,即使要诉求产品好,可究竟怎么个好法,也缺乏相关的说明和佐证。

  第二,把酒做好并非一件难事,因此,单纯诉求产品的好坏,很难让消费者产生共鸣。

  第三,黄酒行业有古越龙山、会稽山、塔牌等知名大企业“盖”着,乌毡帽想“盖帽”,谈何容
易?!

[1] [2] [3]

编辑:张怡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