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和周边的人,就决定了自我的格局。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看得比较长远,空间就比较宽广,就不会把得失看得太重。
郭台铭曾经回忆自己在创业初期,面临借不到银行资金,也无政策扶持,最好的人才即使有钱聘请,也不愿意屈就小公司的窘境。 但20年后,“鸿海系”纵贯整个IT代工产业链。
创业35年,郭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台铭勤勤恳恳工作了34年,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 2008年在鸿海系遇到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的挑战时,郭台铭二度出山,再次以每天工作15小时的精力、以59岁的高龄站岗。
2009年鸿海半年报显示,2009年上半年税后净利 284亿新台币,超越台积电260亿新台币。他说,富士康还有新的梦想:“在E-commerce、云端、移动互联网,每个都是富士康的强项,我们只是没有品牌而已。”
从小做起:蟑螂一样的生存能力 1974年,24岁的郭台铭和几个朋友在台湾建立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一起承接塑料零件订单。 鸿海成立不久,马上遭遇经济危机。合伙的朋友决定放弃,郭台铭就借钱盘下了这家公司。这就是富士康的开始,郭台铭的第一份生意主要从事电视机相关零件的制造。 刚刚起步,郭台铭就受困于技术难关:工厂技术度依赖模具师傅。郭台铭拿着刚刚累积了几十万的资金,就开始盘算是否要投资模具工厂。
在当时,不少企业家,有的炒地皮,有的囤积原料,都在等价格好时大赚一笔。 郭台铭却做了不同的选择:投资建厂,引进新设备,和员工摸索生产工艺和流程。这个过程非常辛苦,每天辛苦加班到深夜。
靠着第一批模具机器和技术积累,鸿海开始和台湾前十大制造商有了业务往来,开拓了第一批生意。于是,郭台铭省吃俭用,累积下来的资金不断投入到购买更精良的设备上。1984年,鸿海从美国引进高级设备,整整花掉公司一年收入的1/10。
不仅如此,随后的几年,相继从瑞士引进高级设备,聘请日籍顾问,又引进日本的精密机械技术。公司人员不到千人,郭台铭就慷慨地花大笔资金送员工到海外学习。鸿海前十年的创业,完全依靠鸿海“有蟑螂一样的生存能力”。
和广大的中国中小企业一样,当时的鸿海既拿不到太多的政府扶持政策,也无法拿到银行的信贷,仅仅依靠小额资本不断推动企业发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