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营销 > 正文
生死圈地之明天的失败
来源:  2015-12-21 08:51 作者:

                                
  又要糖酒会了,每年在这个时候都要写点什么,07年全国白酒全面开花,地方名酒抢夺本区域中档以上份额势不可当,想起云龙写过的《2005年中国酒界10大预言》,其中“地方名牌酒厂和中小酒厂会有一个大好局面,地方产品的强势抬头可能会把OEM变成另一种合法形式----品牌买卖;目前网络健全或特殊渠道成型的经销商融资能力大大加强”等,今天已经变成现实。在反思近10年来,中国白酒经历过的历程,思索未来发展趋势的时候,年初在《酒海观潮》上发表了自己的一个观点《专卖店---持续到死的阵痛》,指出专卖形式是未来的一个新的增长形式,但是现在急需规范和创新。总是说白酒行业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在最近的一次从单纯的“决胜终端“变局后,未来发展的方向何去何从?地方名酒如何保持本土优势,和对外地扩张?


  在新时代下的“圈地运动”即将用更高的热度展开的时候,也许说更多的方法,不如反思更多的失败,虽然酒圈里更多被高举的是成功者的旗帜,反思昨天的失败,是为了保持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和在百年难遇的飞速提升的中国大环境下,紧跟潮流,提速!


     卖身圈地论?


  过去很多朝代在一个新国家建立的时候,有跑马圈地的习惯,在宋朝和清朝表现的更突出些,土地这个东西,是农耕时代最主要的资本,游牧民族有了土地才能有草才能有更多的牛羊,农耕民族有了更多的土地,才能种更多的粮食,决定着生存基础,在跑马圈地时代,能圈地的反倒不是为了生存,是为了势力,自己得到的好处很多,主要的一个是地位的体现,一个是可以收入的多少,一个多少也是讲条件套交情的一个本钱。


   近几年受推动环节的影响,和原来行业高级销售方法的广为传播,地域品牌急剧上涨,面对地域竞争的压力,全国品牌的推动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大,做成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做个品牌一统天下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很多原来的全国品牌经营商,在理论管理方法提高后,自己买断地域品牌,快进快出的也越来越多,成了可能持续几年,不成撤的也快损失也谈不上。在这种状态下,实际上回归了诸侯割据,军阀混战的混乱状态。


  值得思考的是,毕竟受地域文化局限,竞争方法难免雷同,这样的局面持续竞争力就有了问题,而且高端的品牌认同,从人们的消费心理看,还是集中在几个大品牌上。


     去年很多地方名酒都突破了历史文章来源中国酒业新闻网最高记录,风生水起,更多的豪情宜于言表,不知不觉中,在胜利的陶醉中,危险已经漂浮在四周。


     地域品牌快速增长的原因?


     在全国很多地方,地域品牌快速增长,是因为受了两个刺激,一个是徽派决胜终端的战略成功,一个是五粮液买断模式打造出几个大子品牌,一下子利用最大化资源,快速覆盖全国每个角落,那个时候,地域品牌因为操作系统的不成熟性,还在观望学习中。


     很快OEM的模式引起的后遗症,在2002年被五粮液强行调整,但是这个时候地域品牌却已经大大理会了OEM的经营好处,在本土全面开花,要比走遍全国容易很多。加上本土大经销商,从全国名酒中的销售模式下,领会了推动方法,和已经完成的部分环节的垄断,已经不甘心只为他人做嫁衣裳,本土品牌最大的好处,就是运作的便捷和地方情节容易突出,很快大批精英级经销商,用新学会完善的销售模式转向本土品牌开发。


     2005年开始,白酒大经营战略有了新的改变,用后备箱战略替代了单纯的决胜终端战略,同时专卖模式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007年,所有白酒厂家几乎都享受了春天的喜悦,业绩的增长几乎满堂红,尤其是地方名酒,我在湖北一家企业讲课的时候,说错了一句话,让他们很不高兴,就是当他们炫耀自己的战绩时,我说:这个是蒙的,因为不仅仅是你们一家的增长。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增长?而且几乎是全行业的?


     绝对不是行业有了什么重大的突破,也不是行业唤醒人们价值回归,习惯复苏等,是因为自2006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个是两年来,白酒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也就是仅仅与时俱进而已。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引发各个行业的高速发展,同时大大增加了商务活动频率,和政府活动频率,股市自2006年被描绘的10年大牛市,让更多的人消费力增加,投资几率增大,这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极大促动的行业消费力的高速增加,低端消费频率的增加,和支撑高端价格体系的上涨。


     在这个经济形势下,不涨很难,不赚更难。


     增长后面临的几个问题


     应该说过去的全国大品牌,集中了全国各地优势资源,促成了自己的地位,同样本土品牌也在自己的范围内集中优势资源,紧随全国品牌已经奠定的价格基础,步步为营,步步紧逼,逐步占领中档以下的控制权,并且在分食高档份额。


     但是不可避免的几个问题同时出现


     在一个地域内,品种过多,产品同质,推广手段雷同,尤其是本土化的企业,员工在行业内的流动率,使得各个公司网络重复使用,甚至推广方式重复使用,很快本地价格竞争成了一个焦点环节。


     由于本土企业做大的国营情节依然浓厚,一旦成为支柱产业后,每年面临对自己要求业绩逐年上涨的压力,但是毕竟本地消费增长是有局限的,远不能满足地方品种全力,持续增长的要求,如何持续提高业绩增长,这个问题明显摆到企业面前。


     企业做大以后,企业的成本相对也在增加,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厂家,不仅仅面对员工待遇同样增长的压力,市场人员断档的压力,市场保持的压力,生产的压力,更多的是转化为成本压力,很多地方名酒的涨价,不仅仅是战略上需求,而是涨价是在消费力无法同比提升的前提下,提升销售额的一个必然方法,这样造成了一个新的现象,地方名酒起步,受全国名酒竞争后留下的中档价格空档,而地方名酒提升后,留下的低档价格空挡谁去添上?虽然地方名酒价格体系中,断档情况较少,但企业规模决定了市场利润的降低,很多企业放弃起步的市场价位点的竞争,填补这个价格点的最后会做到什么地步?


     本地低价竞争后,尤其是开发商重复的信息交叉,让利润透明化。


     当本土化无法持续膨胀的时候,转化压力的唯一办法,就是向外扩张!进行圈地运动!


     除极其个别的地方,没有本土企业或本土名牌对抗外,大多数的扩张,首先遭遇的就是对抗,而企业丧失本土优势后?和地方对抗的优势在哪里?


     近3年来,高速增长的地方名酒,外地扩张之路,缺陷很大,很多企业的困惑,就是在外地的扩张中,怎样避开低档竞争,提升竞争价位段。


     需要解决的几个途径


     这个途径就是可能的优势,最为优势的优势,就是在当地找一个强有力的经销商,并且愿意全力开拓这个市场,如果碰到一个这样的机会,成功的几率80%就有了,剩下的是看企业对市场的维护程度了。


     而一般情况,外地成熟经销商,对其它产地二线名酒而言,主推高价位的不容易做到,大多数本土企业,在外地寻找经销商时,按量要求,而不是按品种要求,这个就为大战略推动,抽了很大部分水分。


     过去讲酒,品牌之下,先讲文化,那个文化就是找的古诗,编的故事,再吹得酒质。今天这个变了,需要解决对外地对冲的问题,要解决这样几个主要途径:


1、 是当地主流人群由谁去渗透(不仅仅是经销商),怎么配合?
2、 产品的包装非常重要,包装几乎决定30%以上的成败率。
3、 从哪个渠道来先解决固定消费人群,并且能逐步上移动。
4、 公关的方式。
5、 广告的模式。
6、 在周边环节的展示配合。


     不圈地做不到守身如玉


     假如不圈地,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不可能永远保持经济发展的递增,随着大形势的变化,行业变化是必然。


     假如不圈地,本土竞争力的极端化,也就丧失了竞争的意义,不是为了抬升的竞争,而是为了简单获利的竞争,这样再次被侵蚀可怕,随时会到来。


     假如不圈地,就像近亲结婚一样,可能一代不如一代,当消费人群由习惯到麻木,在同质化的产品中,很容易转化到求新。


     假如不圈地,那就有可能是草原上的斑马,不攻击别人,迟早要受别人攻击。


     但是圈地中走过的失败,广告时代的进去出来,增长提价时代的落后衰落,自己盲目扩张的遗留后果,滥用多元化的伤害等等


     今天面临的压力,归根结底是地位、生存、发展这三个名字
    
     解决圈地失利几个关键词
    
     “和亲”这个手段在中国百用百灵,从上古开始,一直到现在,不论是多伟大的皇上,还是多霸道的君主,这个是解决外患的重要手段。和亲在行业中的使用,就是适当的转化简单的你我关系,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已经发生的事件中,有安徽某厂成功的把经销商资金纳入总厂股份相依发展的,有四川某厂,成功定向增发,让经销商在销售利润之外,获得巨大股份收益的等等,“和亲”的方式很多,除了大的方式外,在专卖形式上有一种非常实用的方式,可以在现有经营返利等情况下,更能加速资源利用,就是“互置经营”!


     “变法”


     历史上变法的事件很多,在区域内的变法,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各有各的路子,到了一统天下的始皇帝的时代,一个重要的变法使其完成夙愿,就是对全国的子民来说,只有通过军功,才有富贵。于是成千上万的秦人,雄赳赳的扑上战场,来换取自己和家人的一生富贵。


     现在的信息发达,交通便利,文化交织越来越普遍,各地都可能聚集着来自外省集中的人群,省与省文化的渗透已经不是神秘的事情,唤醒本省或者本区域人们最广泛的对自己品牌的认识,并且利用人们希望传递家乡情节的习惯,用鼓励本地人群外地传播本地产品的方式,来完成进入区域产品的稳定和提升,也是一个既能节省费用又能稳定,便于随时发力的一个方法,新疆的一个厂,这个方面就一直做的很好。
    
      “成吉思汗”


     这个伟大人物,除了让中国的版图极大化外,其实发明的作战方式,是经典绝伦,过去的战争成败的根本在于后勤保障,而成吉思汗利用蒙古人饮食习惯,彻底解决了粮道问题,后勤随军行动,能动的后勤保障,甚至发明了,在快速攻击中,食物缺乏的时候,隔开战马的血管,喝血止饥,然后再予以缝合,马继续跑,人继续战斗,这样剽悍力,不胜也难。在他经过之处,往往屠城,断绝后顾之忧。


     虽然他圈的地,质量差些,但是方法绝佳,商场如战场,真的攻击性圈地,不仅仅是产品的侵入,和地方抗衡,更大战略上的侵入,是断绝地方的后顾之忧,就是利用品牌地方并购。
    
     “游击战”
    
     游击战要领是16个字,很多时候在市场上人们容易理解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打的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其实本身游击战的精髓在于灵活机动,在这个地方提到的游击战,是只的另外一个精髓,就是先站点,不图大,但是放手发动群众。在战争年代,游击战的使用中,发展了大量的堡垒户。在今天的酒类经营中,尤其是对外地市场的渗透,可以说任何一个品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忠诚消费群,在不忙于大肆扩张的前提下,在好酒是喝出来的宗旨下,从一个消费群开始一个地方的渗透,(当然这个消费群一定是主流人群),也同样为扩张市场提供一个保障。但是另一个前提是,给这个人群什么样的概念,除了主流中习惯的一线品牌外,二线品牌外地扩张,稳定主流人群,一个重要的的方法是包装和概念。
    
     明天的失败来自哪里?
    
     本地品牌如果不能有效突破外围市场,并且占领稳定份额,最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当本地品牌麻木期到了后,高端市场同样会沦落到全国名酒的手中。


     作为一个市场,只坚持本土,意味着未来始终处在战争的中心,每个进入市场品种,都会把你的一块份额当成进攻对象。


     在应对各种竞争中,额外花费支出的增多,使得利润降低,无限制的抬高价格,会让经销商恐慌。


     当本地产品积累到一定时期后,假酒和仿冒酒的出现是必然的,由于是在一个地域的集中出现,势必会影响整个品牌的形象。


     外地扩张中,过多的把扩张的价位盯在中低端,即使投入也很难上量。


     外地人员销售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本土企业和外地文化的接轨,非常重要。


     还限于展示—招商---广告---进店---支持----活动---压货,这个简单的流程上。


     在未来外地攻略战,实际上是细分化的品牌表现战,单纯把这个战争理解为品牌战,所有的投入都可能虎头蛇尾。


     进入一个地区是,高调亮相,开始的大手笔造势,后续没有跟进力度。


     每进入一个地区,都马上对当地强势品种开战。


     只拿自己的“文化”讲故事,不拿当地风俗作秀。


     还是拿一个抄来的方案做当地指导,没有系统的调查计划。


     不针对当地情况专门开发,或则对一个新攻市场,不做灵活政策。


     频繁的更换当地负责人。


     把本地强势养成的习惯,带到外地导入中。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中国酒业新闻网。
编辑: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