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的功能在于促使产品在市场上流动,增加消费者与产品的接触机会,以实现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一个好的、完善的渠道,不仅可以减少厂家与消费者的交易次数,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还可以促使销量提升并加快产品的推广速度。那么,作为一名区域经理,该如何规划区域的渠道,以实现上述目的呢?
了解渠道的构成形式
一个企业营销渠道的构成往往有以下几部分组成:企业(制造商)、中间商、终端商、消费者。在这些群体中,由于企业的选择方式不同或者市场的操作模式不同,又分为以下几种表现形式,其优缺点亦各不相同(见表)。
零级渠道,指厂家直接与消费者发生交易。
一级渠道,指厂家通过零售商向最终消费者供货。
二级渠道,指厂家先将产品卖给批发商,由批发商转卖给零售商,最终再由零售商销售给最终消费者的渠道结构。
三级渠道,指存在于批发商和零售商之间的中间商。
根据上述渠道的特点,一般的工业消费品多采用零级渠道和一级渠道模式,或制造商直接设立分销机构,如办事处或者通过业务代表实现销售。其渠道结构一般不超过两级,而对于一般的快速消费品,如饮料食品等多采用两级和三级渠道模式。
明确渠道规划的原则
对于区域市场的渠道规划,作为区域经理在对渠道规划前,必需保证把握相应的原则,才能使渠道规划工作起到相应的作用。
1.经济性原则
对于所有区域市场而言,每一种渠道方案都将产生不同水平的销售成本。因此,在进行渠道规划时,区域经理需要对拟选择的不同渠道的费效比进行评估,以找到最经济适用的渠道规划方案。
2.控制性原则
即必须能够把握对渠道的控制能力。虽然用自己的销售队伍能够最大限度地控制渠道,但成本非常高;反之,如果使用批发商,则意味着会产生更多的控制问题。因此,在对渠道进行选择规划时,区域经理需要考虑对渠道成员的控制能力,只有对渠道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保证市场按照设定的目标来发展。
3.适应性原则
渠道成员之间的合作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往往会有一定程度的承诺,但由于市场的变动会影响厂商的应变能力和合作基础,因此,在迅速变化的市场上,制造商需要寻求能获得最大控制的渠道结构和政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营销战略。
4.匹配性原则
渠道规划因产品特性不同而不同,不同的产品对渠道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加之各企业情况不同,对渠道的要求也会不一样,这就要求区域经理在进行渠道规划时,须充分考虑制造商的实际情况,以寻找相匹配的渠道进行市场运作。如易腐烂和保质期短的商品,应尽可能减少与消费者接触的中间环节,采取零级渠道或一级渠道比较合适;而对于那些对时间要求不是很严格,且保质期长或不易腐烂的产品,可以采取二级或者三级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