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的泪水让“金融海啸”席卷了全球。这场海啸无疑给众多行业带来了数不尽的酸楚,并引来各行业重新洗牌的一阵阵剧痛。企业或面临利润下滑,或面临兼并重组,或面临破产倒闭,鲜有能够独善其身的。
在如此不景气的大环境下,高端白酒企业应怎样看待,如何应对?高端白酒品牌又该怎样调整战略思路,是主动出击,还是静观其变?
高端白酒销量下滑
2008年是极不平常的一年。原材料价格上涨,冰雪、地震、洪水等众多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金融风暴的肆虐,使以出口外向型为主的部分国内企业遭遇了巨大的冲击。而具有悠久历史并享有“国粹”之誉的白酒,特别是高端白酒,尽管其出口量不大,但亦难置身“世外”。
自去年中秋节开始,广东省烟酒店渠道,茅五剑的销量同比下降30%左右,而一直为白酒销售旺季的2009年春节却始终未见高端白酒热销的势头。
据权威部门对2009年1月的白酒销售价格显示,北京地区1月份52°五粮液的市场价为554.3元/瓶,53°茅台717.7元/瓶,分别比上月下降17.4元和19.6元;沈阳53°茅台678元/瓶,下跌20元;成都53°茅台630元/瓶,下降68元。此外,北京的52°水井坊519.3元/瓶,下降6.7元;成都52°水井坊,下降10元。
尽管这些高端白酒都适时下调了售价,但与上年相比,整体销量仍没有太大起色。
目前,高端白酒的需求不振主要缘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政务酒的缩减使高端白酒需求不振。
各地政府禁酒令的颁布和实施,使酒企的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地震灾后重建,各地政府机关财政预算有所收缩;军队禁酒令的出台和“政府机关专用(供)酒”的宣传限制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白酒尤其是高端白酒形成压制力。
其次,出口下降,带来外向型企业生产销售大量萎缩,导致政商务消费对高端白酒需求下降。
其实,早在去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国内酒企就已率先感受到销售寒冬。而随着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传导到国内实体经济后,企业的白酒团购量随之明显减少。
最后,健康诉求带来的需求不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消费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而白酒在健康上给人的多是负面印象,即使高端白酒亦如此。如茅台酒所谓的“喝酒护肝”之说屡遭非议,即是例证。因此,如何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提倡健康饮酒、饮健康酒,是非常时期刺激白酒消费的又一法宝。
高端白酒的“过冬”之道
金融危机下,高端白酒面临的局面可谓内外交困。但笔者认为,高端白酒只要做好“过冬”和“瘦身”的准备,仍然可以化危为机,在“寒冬”中感受到丝丝暖意。
适时降价 抢占市场
众所周知,白酒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型消费品。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消费者对白酒的价格敏感度变高,因此,厂商必须谨慎对待高端白酒的定价。最近五、六年,高端白酒的价格连续狂飙,此时降低价位恰逢其时,既不会影响品牌形象,又能实现价格占位,还可借机抢占对手市场。
调整结构 适度向下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高端白酒的产品结构策略也应做相应的调整,不能一成不变。
一、在原来高价的基础上,适度向下调低10%—20%,以适应目前的消费状况。
二、旗下中档品牌可借机向上提高5%—10%,为准高档白酒奠下基础,以支撑高端白酒下滑的压力。这点在非常时期很关键。
目前,中档酒正普遍借机发力。自去年起,泸州老窖就对中价位产品泸州老窖特曲每瓶提价20元,通过加大中低档产品的市场开发,弥补了高档产品增长的不足。而茅台也加大了迎宾酒和王子酒的销售力度,试图控制100元至200元区间的中档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