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儒家文化酒”的孔府家已经不是过去“叫人想家”的孔府家了。从表象上看,两者已经完全脱离关系,孔府家成为一个全新的品牌。
是抛弃了过去?还是从历史走来?如果不能寻找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仍不能完整诠释“儒家文化酒”的品牌内涵,而“叫人想家”也将毫不留情地成为历史名词。这无疑是困扰孔府家人的一大难题,同时,也是品牌研究的一个有趣的课题。
其实,正如人类文明的延续与发展一样,任何历史事件,不管是“好”是“坏”,都将成为构建文明的因素。就像基因的遗传和变异,我们今天的人类基因一定印有各个历史时期的印记。而孔府家品牌也不再单纯,或者说,不再简单,而成为一个复杂多样的“基因组”。
在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的情结背景下,孔府家演绎的是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更多的人则将其具体化为对家庭温暖的依恋。在“家酒”林立的现在,我们依然可以认为孔府家酒对“家”的诠释最为明晰和贴切。
孔府家酒当年的巨大成功掩盖了一个同样巨大的危机,就是在当时的品牌内涵里根本就没有“孔府”的影子,其实,“孔府”才是孔府家酒最根本的文化特征。
新加坡政要在参观孔府家企业的时候,提出孔府家是曲阜“第四孔”,但遗憾的是,这一概念直到孔府家退出江湖多年之际才受到重视。更为遗憾的是,对这一概念的重视也仅仅是昙花一现,没有被进一步地挖掘和推广。这里面可能有历史条件的原因,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并没有给孔府家致力于“孔府文化”的外在动力,从而不可能对此进行具体的阐释,因此,“孔府文化”只能是一个看起来很美的空洞概念。
但无论如何,孔府家已经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一种“家酒”,更是“孔府酒”。两种文化的交织由此成为孔府家品牌的重要特点。
其间,孔府家有一个巨大的举措,就是尝试为孔府家酒品牌注入“成就大家”的“家文化”升级版。但这个尝试是失败的,失败的原因很简单:
一方面,与“叫人想家”的概念若即若离,而实际上全不相干。
另一方面,“成就大家”凭空出世,缺乏足够的文化支撑。无论从文化的延续,还是文化的创新,“成就大家”都成为无本之木。尤其这个概念既不姓“孔”,也不姓“家”,在孔府家品牌链条上显得格外另类。
而在这个过程中,孔府家以实际的企业行为给孔府家的品牌注入了一个新内涵,那就是不屈服、不认输的百折不挠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孔府家有别于那些曾经辉煌而一崛不起的众多品牌,正是这种精神使得孔府家的复出成为可能。
目前,孔府家酒擎起“儒家文化”的大旗,更精确地说,这是一面“孔府文化”的旗帜。这当然是对孔府家酒自身特征的回归,同样也是孔府家走向本源的必然归宿。然而,“儒家文化”的高尚内涵确实把“叫人想家”比对得小之又小,两者难以调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和。我们似乎看到,目前“单纯”的“孔文化”恰如当年“单纯”的“家文化”。
但孔府家“单纯”不得。孔府家的品牌概念注定第一是“孔文化”,第二是“家文化”。离开“家文化”的“孔文化”将曲高和寡,离开“孔文化”的“家文化”将泯然众人。
“叫人想家”、“第四孔”、“成就大家”、“不屈不挠”、“儒家文化”……这一切构成了孔府家品牌的文化基因组。孔子之道,一以贯之。孔府家文化的主线到底是什么,决定着孔府家品牌的定位。那么,人们不禁要问:“孔府家,到底是什么呢?”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