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十八年,乾隆皇帝与宠臣纪晓岚微服私访,走至板城庆元亨酒店,突闻酒香扑鼻,遂进店畅饮。
君臣二人酒兴之余,诗兴大发,乾隆皇帝先声夺人,命出上联“金木水火土”,纪晓岚才思敏捷,聪颖过人,巧对下联“板城烧锅酒”。这一下联不仅把木、土、火、金、水分别嵌入“板城烧锅酒”中,还分别相克于“金木水火土”。
此联一出,乾隆皇帝连声称赞:“好酒!好联!”并趁兴御笔亲书赐于小店。自此,“板城烧锅酒”名扬四海。
上面的一段古代传说道出了板城烧锅酒与商政酒消费的渊源。今天,在曾经被茅台酒和五粮液这两个品牌霸占的央视等主流媒体上,一个领导模样的人(演员杜雨露饰)打着“官腔”说:“板城烧锅酒,可以喝一点”!领导都发话了,其下级和群众自然是趋之若鹜了。
这里面有一个“一点文化”。有人归结为“做人实在一点、工作认真一点、学习努力一点、每天进步一点”,道出了一些奥妙,但是,都不如“可以喝一点”表现得玄妙。
当前社会形势下的商政应酬场合的微妙关系,通过“一点文化”表现得惟妙惟肖。妙在“一点”中!这个一点文化很好地与商政应酬场合里的消费者进行了沟通,按住了在这种消费环境下的关键按钮,已经不需要酒水促销员再多说什么了。
其实,板城烧锅酒最初不叫板城烧锅酒,叫作乾隆醉,这个名气很大,意味很足,但是过于直白,缺少了含蓄美,本想定位于商政消费,却恰恰因为“乾隆醉”这个名字把消费者拒之门外。后来,改名叫板城烧锅酒,并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消费者进行了很好的情感沟通。
第一,找准定位,以点带面。
原来的“乾隆醉”并不是想定位在商政消费上。“乾隆醉”当时想要面对的是高端消费者,想走“茅台酒”的康庄大道。可是,在推向市场后却并不如意。后来,随着中高端场所消费用酒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乾隆醉”的定位也相应做了调整,退而求其次,面对中高端的商政消费者。可因为“乾隆醉”这个名字太过于“咂舌”,中高端消费者没有人敢消费。直到把名字改回“板城烧锅酒”后,就符合商政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消费者内敛含蓄的心理了。
这个定位很重要,因为这个定位准确后才把各方面的关系理顺了,以中高端的商政消费产品带动了其他产品的销售。
第二,与消费者做很舒服的情感沟通。
中高端商政消费人群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跟大众消费不一样的消费习惯和思维习惯。他们崇尚中庸之道,不想要太高端的茅台酒,也不想要大众化的“二锅头”,他们需要一个与他们身份、性格相符的酒。这时,在央视主流媒体上出现了一个“同样身份”的人对他们说,“板城烧锅酒,可以喝一点!”
“士为知己者死”,这种微妙的情感沟通,让大多数这样的消费者产生了“共鸣”。并且这种情感沟通是很舒服的、潜移默化的,就像在酒桌上一位同僚的窃窃私语。
这种广告沟通不但不会让他们反感,反而让他们感觉很舒服,很有群体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