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长江日报》报道 广告商希望宣传和促销,电影人希望解决投资、减轻票房压力。
但记者采访数位导演发现,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能够正视,并顺应“品牌文化”的“植入”要求,但对广告商过多过细的要求,仍直言吃不消。
“植入”为何大爆发?
植入广告并非去年始见。
据称,最早有据可查的电影隐性广告出现在1951年的《非洲皇后号》上,片中明显出现了戈登杜松子酒的商标。
国产电影的“植入”鼻祖应该算冯小刚。从《没完没了》里的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中国银行开始,他的贺岁片里常能见到众多广告身影。
植入的力量有多强大?冯小刚解释,在片中植入赞助商广告已是好莱坞商业大片的惯常做法,也是分担票房风险的一种方式,《非诚勿扰》一片共有四五千万元的投资,广告就消化了一半,大大减轻了票房压力。
而《爱情呼叫转移》系列的出品人、派格太合老总孙健君也表示,植入广告带来的还有市场推广和媒体传播方面的无形资源。“举《爱情呼叫转移》为例,中国移动通过路牌广告等宣传的前期推广,相当于7000万元的宣传资源费用。我们要做的是电影运营,并非简单的营销,这是一种大规模运营的理念”。
导演心态很复杂
尽管感谢广告商解决了资金问题,但导演们面对“植入”仍然心态复杂。
对广告与电影的结合,大部分电影人态度已经比较坦然。
徐克《女人不坏》里的植入广告,从衣服、座驾到饮料,无孔不入。他坦承,“现实社会就是这样,我们逃不过品牌文化,所以只有把它变成影片的一部分”。
春晚导演郎昆也认为,“媒体要发展,要向前推进,就需要和广告合作。媒体没有广告就无法生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