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空前扩大的一年,中国经济因为金融危机而空前困难的一年,同时也是预示着中国经济转型已经刻不容缓的一年。
从2009年开始,中国企业应该从量变转型到质变。所谓真正有实力的企业,不在于以低价竞争获得量上的扩张,而是注重质的提升,进而实现企业的做大,即“高利润地做大规模”。另外一个方面,中国企业必须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找到自己的利润区,摆脱低利润甚至无利润的危险处境。
而要实现这样的战略目标,有几个观念则需要改变,我们认为,中国企业将来的正确思维应该是:“决胜终端不如决胜开端”,“决胜价格不如决胜价值”,“决胜成本不如决胜利润”,“决胜无利润规模不如决胜有利润战略”,“决胜体力不如决胜思维”,“一步领先不如步步领先”,等等。只有这样,树立正确的战略营销的思维模式,中国的企业才可能真正摆脱“拼体力、拼资源”的消耗战,从而进入高价值、高利润的战略发展空间。
这样的几个观点,就是沈志勇先生最新力作《谋划》一书所阐述的核心思想,也是《谋划》一书最想表达的观点。
《谋划》作者沈志勇,潜心研究中国营销的发展趋势10多年,十年磨一剑,终于撰写出《谋划》一书。
决胜终端不如决胜开端
营销界时下正流行“决胜终端”的说法,笔者认为,与其讲“决胜终端”,倒不如说“决胜开端”,似乎更能道出营销的精髓。
孙子兵法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就是说,打仗,胜败其实在家里就已经决定了。品牌也同样,品牌的98%是在家里完成的。
一切竞争从起点开始。起点定“基因”,执行促“发育”。
世上没有常胜将军,也没有料事如神的军师;但却有从一开端,就注定要胜利的战略,也有从一开端,就注定要胜利的品牌。
起点是什么呢?又如何决胜开端呢?
起点是市场机会,开端就是做好品牌定位。
首先,中小品牌要做一个“机会模式者”。
在中国市场,机会主要是以下三种:行业空白点、区域空白点、消费需求空白点。
行业空白点,比如:脉动之推“运动饮料”;莱茵阳光之推“运动地板”。
区域空白点,比如:娃哈哈“非常可乐”进攻二三级市场;红桃K等保健品进攻农村市场;
消费需求空白点,比如:最近几年出现的一些新需求:音乐手机=手机+听音乐;MP3=听音乐+录音+U盘;空调扇=风扇+制冷等等。
其次,中小品牌要求得生存,需要做“品类第一”的品牌定位。
如果你不能在行业中成为第一,那就建立一个你能成为第一的行业。
对于很多后起的中小品牌来说,要成为行业的第一,时机几乎已经不存在了。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一个你能成为第一的行业,即通过对行业细分,使你成为第一个进入新行业的品牌,然后推动这一行业。
相关新闻